《山谷中的谜底》第3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山谷中的谜底揭开了吗?
生: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下来了。
师:谁来说说,东坡的雪松具有怎样的本领?
生: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所以雪松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
生:雪松懂得暂时避让,以减轻身体的压力,求得更好的生存。
师:那么,东坡以前有没有其他的树种,它们有这样的本领吗?
生:东坡以前也有柘、柏、女贞之类的杂树,当大雪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它们不懂得退让,而是继续与积雪抗争,最终因实在支撑不了了就被积雪压断了。
生:时间一长这些被压断的杂树失去了养分,最终丧失了生机。
师:读到这里,你从雪松和其他的树种身上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生:雪松懂得“以屈求伸”,而其他树种只知道一味地抗争。
生:我认为雪松富有智慧,而其他树种都很固执。
师(惊讶地):大家同意他们的观点吗?(部分学生同意。)
师:我们先不急于回答,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文中认真品读,小组讨论。(讨论结束,组织辩论。)
生(正方):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柘、柏、女贞之类的杂树当积雪越积越厚时,它们还在顽强抵抗,这和鸡蛋碰石头没什么两样。
生(正方):当大雪来临时,那些杂树面对承受不了的巨大压力时,却仍在抗争,这完全是自不量力。
生(反方):我不同意正方同学的观点,那些杂树面对大雪正如我们面对强硬的对手时,应该勇敢应战,即使被打败也要坚决反抗。
生(反方):有一次做数学题,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怎么也解不开,但是我没有放弃,经过再三思考、演算,最后终于解决了那道难题。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有那些杂树的精神,应该与困难作斗争。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们知道那些杂树因为不懂退让,与大雪作正面的抗争,最终失去了生机。那么,这些杂树这样做是否有错呢?(辩论双方再次陷入思考。)
生(正方):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一定非要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有时还要学会隐忍,忍耐是智者的行为,真正智慧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生(正方):越王勾践甘愿做夫差的臣子,忍辱负重,最终打败了吴王,所以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正方):雪松具有“以屈求伸”的精神,面对强大的压力先适当弯曲一下,再寻找机会反弹,它是生活中的智者。
生(反方):我认为那些杂树这样做并没有错,像生活中的霍金,尽管他的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够活动,但他却仍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困难抗争,最终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张海迪、贝多芬、海伦·凯勒都是这样。如果他们当初失去了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也许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们更需要像柘、柏、女贞这类杂树一样,有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正方见反方理由充分,无懈可击,便选择了折中的观点。)
生(正方):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我们既要顽强抵抗,也要以屈求伸,一时隐忍不代表永远屈服。
生(反方):柏、柘、女贞这些杂树,它们具有顽强抵抗的精神,我认为它们是生活中的强者。
师(转向刚才那个学生):现在,你还觉得那些杂树很固执吗?
生(摇头):我明白了,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学会抗争,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也要学会隐忍,以退为进,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做一个生活的智者。
师:是啊!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5、6自然段。
【赏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往往缺乏民主气氛,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案例中,在学生感知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后,教师以“东坡以前有没有其他的树种,它们是否也有雪松一样的本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发现东坡以前也有柘、柏、女贞之类的杂树,当大雪压得它们支撑不住的时候,它们没有退让,而是继续与积雪抗争,最终枝干被压断,丧失生机。教学中教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同时为下面解读不同树种的精神品质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紧紧围绕“从雪松和其他的树种身上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这一话题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展开辩论。当学生交流后,教师并未要求学生像雪松一样“以屈求伸”或者像杂树那样“顽强抗争”,而是通过辩论引领学生走到文本正确的价值轨道上,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