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我上了教研组的公开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二课时)。《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课堂上,我组织孩子围绕“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和“送蝈蝈给盲婆婆其实是送什么给盲婆婆”两个问题展开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
阅读第一小节,我抓住了“乐呵呵”和“喜滋滋”两个词语,感受小男孩助人为乐的美德,还引导学生说说其他的表示高兴的ABB式的词语,丰富学生词汇。
阅读第二小节,讨论:“我不上学的时候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补充诗歌中的空白,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时,有一男生说:“我会为盲婆婆洗澡”,引起哄堂大笑,有学生说:“你是男的,盲婆婆是女的。”我说:“确实不方便。你可以动员妈妈来做这件事。”有效地平息了课堂上出现的小小混乱,也将爱的教育向前引进了一步。
阅读第三小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蝈蝈的歌声还会把盲婆婆领到哪儿?看到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歌声会领您走进草原,看到成群的牛羊和奔驰的马儿;歌声会领进走进花园,看到五彩缤纷的花朵;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许多香甜的果子……我再让孩子说说:“听着蝈蝈的歌声,盲婆婆会想起哪些童年时代难忘的欢乐”,然后指导朗读来体验婆婆的欢乐。
阅读第四小节,我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个“咯咯”,让有限的词汇增添无限的意境。然后讨论:“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其实给盲婆婆送去了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有:欢乐、幸福、童年、美好的回忆……我归纳:“对,也就是给盲婆婆送去了一片爱心”,同时画了个大大的、红红的爱心,这是课堂总结,也将课堂引进了高潮。
最后教学生书写生字“您”和“童”,区别“童、同”。
在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想象训练、说话训练和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了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