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合乎“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而得言。本节课我没有在文本内容上兜圈子,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几种景物及特点,还要让学生读懂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景物特点的。这时对拟人句、比喻句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透过文本内容后的接受。我们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中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本节课我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在品读榛树叶子特点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榛树叶子红得像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时,我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倾听学生的读书收获,挖掘了“燃烧“的含义,巧妙地将识字写字与阅读、表达融为一体,让”燃烧“一词释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
二、品读文本,以读促悟,展示“文”
读为心声。如果说解带来的是知识,那么朗便是感受,甚至是感悟。朗读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在悟中读,在读中品,以品促读,是本节课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有效方法。借助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本的内涵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在本节课上采用了重点词突破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凸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中的重点词“热闹非凡”,以此为圆心,让学生细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再来品读大豆、高粱、榛树这三种景物的特点,从“演唱”“笑声”“燃烧”等词感受的原野的“热闹非凡”。学生初步理解了本段的构段方式,我是借助对学生朗读指导来突破之一重点。先是突破重点词、句的朗读,其次是在学生有了对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用之精妙的基础上再读,我在引读时给以提示,如“高粱在乐呵呵地演唱,原野变热闹了”,“榛树叶子如此红火,原野变热闹了”。这样的朗读既有技巧的渗透,又再次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巧妙地与学生交流,此刻学生已经体会到原野的热闹,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遗憾之处:”
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本为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也是本节课关注的要点。寓法于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写话训练,是巩固学生对“先总后分”构段方式运用情况的考验,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以“先总后分”构段方式来组织内容的,是进行学法迁移的好样本。本节课,由于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我一直都比较赶,所以学生写话时间比较仓促。课后还要花时间知指导学生这种段式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