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后反思
《金子》这一课讲述了彼得·弗雷特为找到金子、实现梦想的奋斗过程。虽然在过程中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彼得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动脑思考,辛勤的劳动,最终靠种花、卖花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只有坚持不懈、动脑思考和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达成情感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不甘心”、“若有所悟”、“全部精力”这三个词语,带领学生挖掘实现梦想的秘诀。在导课时我是通过“彼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这个问题切入到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主要想让学生体会“不无骄傲”这个词语。接着,提出“彼得是怎样实现梦想”的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二到六自然段。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逐渐深入的。最后在回到第七段彼得“不无骄傲”时说的那句话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在教学第二段时,让学生了解到彼得“不甘心”两手空空的离去,并且接着追问:“从哪儿能看出他不甘心?”然后从“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这几个词语了解彼得付出精力之多、时间之长与工作量之大的辛苦,从而体会出彼得“不甘心”,彼得的坚持。在学习第四段时,我通过播放图画、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来做彼得,一起回到那个将要离去的早上,边看眼前的景象,边想:彼得,心里想到了什么?学生身临其境,想到了“这里的土地肥沃、可以种花卖、用不了几年就会成功…”随着学生的发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来朗读。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彼得,如自言自语的彼得,给自己鼓气的彼得,恍然大悟的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