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我主动放权给学生,让其同桌或是小组课前查阅诗人的资料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一边课堂上展示,对于学生来讲,主动获得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内化,形成自己的积累,再加上课堂上的精彩呈现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于是在课堂导入中,我带着学生回顾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既然历来文人骚客都喜欢写春,那么今天的《江南春》又写了哪一些风景呢?”此语一出,学生掀起千层浪,学生能够抓住诗中的语句或是借助图片找出所描景物。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强调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境中悟解,重在“入”和“悟”,所以我采用“以读促悟”和结合图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美景,说一说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春景图,此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抽象与形象上的收获,也可以就此增加学生词语的积累。
对于后两句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以“忧国忧民”概括出诗人为何由江南美景写到南朝佛寺,意在担忧唐朝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