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诗意的课堂
“诗意”,并不玄乎,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像诗歌里所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的课堂”,也不是阳春白雪,它的最质朴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摆脱功利化学习的重荷,重返美好、灵动、意蕴生动的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而这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质之一。
特级教师余映潮上过一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一直是被同行公认为是富有生态诗意的课。不是因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一首诗,而是因为这堂课的构思、指导、表达和意境,无不如诗一般,美不胜收。请允许我在此转录,再次和大家分享。
课堂的结构是一场诗歌朗诵会。导入有“序曲”,展开有“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总结有“尾声”。“序曲”部分是关于作者普希金的介绍,这主要是诗歌学习的准备,简单的阅读即进入诗歌的主体学习中;第一乐章进行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的品读,第二乐章扩展阅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从而,深入体会生活哲理;第三乐章,进入写作训练。对比体会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内容上的精心安排,使得整节课呈现了一种内在的梯度,从课内到课外,由阅读感悟,到深思抒情,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各个乐章的教学过程除了处在系统中的作用外,本身又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如,每个乐章都以师生的交流为主体,以提出要求开始,以“启示”及教师的“送词”作结。整个课堂结构有梯度的安排,每一章节精心的设计,使得整节课以完美而清晰的姿态展示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作者、与诗作、与教师的情感融合到一起,融于这个大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中。
老师对朗读的指导像抑扬顿挫的诗。纵观余老师的一节课,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朗读的贯穿。或嘈嘈切切,或激扬奋进,或优美和谐。整体的抑扬成就了课堂的诗一样的旋律。比如,在进入第一乐章后,余老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了五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自由吟诵诗歌,强调“吟诵,不是读”;用说话的方式读,结合作品的写作对象是邻居的小女孩,突出劝慰;独白式的读,试想,当自己身处生活的低谷时,把诗读给自己:然后是自由背读;进而是品读之后分角色朗读。诗歌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展现,又无不是一个有新意的再创造。诗歌的意味也在这几次不同形式的吟诵中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的品读也就顺理成章地诗意叠出。
老师的教学语言如诗。随意截取一段师生之间的对话,你都会为余老师的诗一般的点评语言的魅力所折服。
生:读完着我就有一种想法,生活就是一条大路,总会有绊脚石。当这些绊脚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如诗中说的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敢于面对,勇敢地跨过去。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河流一定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向前奔流的。
生: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在大海上的一条小船,当自己迷失方向的时候,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他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艰辛能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生活欺骗了你就想给你身上留下伤疤。
师: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停留。诗人海涅说: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带走的,春天会还给你。
生: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没有。
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老师觉得,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很有诗意的。
学生诗意的语言,教师诗意的评价。诗意语言催生的诗意情怀,让人享受,让人难忘。对于语文教育而言,一位诗意的教师,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诗意教学的矿藏。而教师诗意的表达,本身就是最好的诗意语言的示范。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诗歌学习语言,而且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习语言,通过聆听教师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学习语言。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也自会韵味起来,诗意起来。
老师诗心独运,课堂就是诗的意境。且不说,课堂上,无论是师生的对话,还是课堂的整体格调,都让人感受到诗的韵味和魅力。也不说,学生诗意的品评,教师诗意的交流,融浓浓的诗意于自然的表达之中。更不说,多样化的朗读,让课堂的诗意得到了不断地渲染与强化,使课堂成了一个无法拒绝的诗意的磁场。单说,课堂中的喧哗与宁静的交替轮回,所创造的别具特色的诗的意境。“静静地,静静地考虑一下,抒发感受”,“悄悄地把感受说给身边的人听一下。”“再一次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首诗里面哪两个词是要好好咀嚼体会的。” 每一次的宁静之后,学生都会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交流也都因这宁静而深刻起来。同时,这宁静又与朗读、交流的“热闹”交织起来,共同奏出了课堂上的别有风味的交响乐。当第三乐章中宁静后的精彩的诗作展示出来时,我们又不难发现前两次的表面的宁静背后孕育着的巨大的力量。于是,学生的写作,似乎成为水到渠成的迸发。这是无法抗拒的诗意的力量,这是意境的力量。可谓妙绝!
余老师的这堂课早已为很多同行津津乐道地回忆着,早已成为网络等各种媒体竞相评说的经典案例。张家港市生态课堂的实践者们在认真地学习着,反复地揣摩着,努力地追寻着。徐艳霞、金小娟、周喜悦、刘凤、陈芳等一批优秀青年老师正在课堂上展示着各具个性风采的诗意的课堂。
徐老师用她独有的诗人的气质,构筑了诗意的课堂,让她的每一个孩子每天享受着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的人生。听过徐老师课的人,没有不为徐老师课堂那无意间的起承转合的语言的诗情画意而佩服,更不要说与学生围绕文本时的交流与对话的诗一般境界,老师作为学习者之一对文本的解读与归纳的如诗如画。你要问徐老师的学生,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他们会非常自信地回答你:“诗意地生活!”“那孩子肯定是徐老师的学生!”是很多家长、同行甚至是学生们下意识的判断。
金老师用她的生态课堂的实践证明: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用诗一般的激情渲染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诗意的生态场。学生,要在这个诗意的场景中,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表达,诗意的抒情。此时此刻,我们的老师,必须学会蹲下来,平视学生,用关爱的眼神温暖每一个幼小的心灵,用真诚的心灵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周老师认为,灵动的、开放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和谐的、激情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创造的、快乐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而生命的、生活的课堂同样也是诗意的课堂。因此,她和每一个孩子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日记,一起做交流,课堂上的思想碰撞争先恐后,课下的探究与活动别开生面。“剪刀石头布”常常是用来解决课堂发言谁先谁后矛盾的最佳选择,“作家的慧心”、“诗人的气质”常常是同学和老师送给表现突出的学生的最好的奖赏。
营造诗意的生态课堂,并非只有语文老师才可以这样,也并非只有特级教师余映潮才可以这样。实践证明,只要有解不开的教育情结,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只要我们毅然决然地摆脱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任何学科的任何一位老师都能引领学生共同缔造诗意的生态课堂。因为生态课堂追求的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诗人,而是有一颗像诗人一样悲天悯人的爱心,热爱自然、社会、人生的纯真美好的童心,永远崇尚真、善、美的敏感敏锐的发现之心。当“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之日,也就是诗意课堂繁花似锦之时。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