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一个已经让我们很熟悉的名词,但是它的准确含义却很难表述。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所谓“生态课堂”,就是理想课堂,就是有效课堂,就是艺术课堂,终极目标就是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课堂教学不是告诉,也不是给予,尤其是生命的成长,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和自我建构的。语文教学,历来见仁见智,在此我也结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谈谈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观。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课堂教学“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许多学者在关于教育的论著中都提到,课堂教学研究,并不是为了探索一种定型一致的课堂“套路”,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的乐园,让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能感动一下!也许就足够了。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深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草原》一课,上课伊始,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大屏幕上大草原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视觉、听觉两方面上美好的感受更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不涌动情感呢?当学生的情感涌出,课堂在情感中开始,他们才会自然地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走进教材,主动探索知识。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自主参与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经常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在初读课文后,又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读和说,使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有时,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问,不少同学的手会伸出来又缩回去,有的会望望周围同学,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于是我会笑着说:“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待会儿再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又会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一会儿后,有更多的小手会陆续举了起来。这时我会照顾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让他们说。学生从内心认可了这一角色,就会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我们应该让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要让学生自主参与,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参与活动中更具生态。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格成长的课堂
我们不要忘记语文学科应该承担的责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文本对话、以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
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生态课堂克服了"花盆效应"的缺陷和不足,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成长服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生态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