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变了,变得开放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看到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要看到语文教学出现的浮华现象。毕竟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语文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课堂教学做真、做生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教学目标要从虚化转向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意和心灵参与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基本功抓起,切入口要小,使教学目标简明集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识字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分散识字难点,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词语想象、感知文章意境,同时认识和书写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避免了因长时间集中识字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法,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要从时尚转向实效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倾向,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而淡化了“学语习文”的实效性。
①课堂教学要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的本意,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有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如果训练程度不够,就不可能把字写美观、漂亮。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诠释,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是要看教师的“训练”的方式与艺术,通过整体语境与课境相结合的“有机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②课堂教学要重“讲”
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新变化,我们亦感到不少教师在“讲”字上讳莫如深,他们主要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其实,此“讲”非彼“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进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的讲”。崔峦先生也说过:“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准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课堂教学要重“讲”,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