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十二月份学习心得
姓名 |
蔡红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3.12 |
学习内容 |
课堂生态论 |
阅读感悟 |
生态课堂,要让学生说话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这个题目有点奇怪,哪一堂课我们不让学生说话呢?确实,我们每一堂课都要和学生进行对话,可是,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或不同教室的学生说话水平差异非常大,作为教师,我们如何面对群体和个体差异,如何引导,如何调整自己的预设?这对营造生态课堂非常重要。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所思所行: 一、告别责骂,学生才敢说话。大家肯定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教 室里的学生发言很积极,他们即使回答错了也无所谓,反之,有的教室的学生只会坐着听课,纪律看上去是很好,可是,因为总是只有几只手,课堂气氛很沉闷。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会抱怨。我也是这样的,记得上一届六年级,有两次吧,我给学生上课,结果一堂课,举手者寥寥无几,上着上着,我的气就来了,我大声责怪学生:你们想干什么?我辛辛苦苦备一晚上的课,上成这样,你们高兴了?……结果可以想象,越骂越火,学生一动不动,这课当然生态不了了。大家有这样的情况吗?学生不举手,就开始急火攻心,然后开战,其实我们心里也很清楚,越是责备,学生越不敢说。长而久之,敢说话的学生就越来越少。那怎么办?有时候我们接的班就是这样。其实是可以改变的,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我们越要提醒自己沉住气,如果谁都不说,那我们就自己说,教师干什么?就是在学生不会的时候派用场的,这样一想,心态肯定就会好很多。比如,我现在这帮孩子,他们原来也很会说,可是再会说的班级,也总有不肯说话的孩子,我就夸他们:你们是老师教过的最好的班级,你们真聪明,回答得太棒了。还有谁想说,说错了老师不批评你。就这样多夸夸,回答错误,也不着急,引导一下,不就行了。当然,暂时还没有消灭掉不发言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二、给予时空,学生才会说话。刚才说了,如果学生不说,那就我们自己说。可是,不能每一堂课都自己说,全教师说了,这课肯定也生态不了。怎么办?首先,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仔细斟酌每一个问题。我每写一个问题,都要读上几遍,问自己,学生能听懂吗?他们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够简单明了?整个一堂课我说的话多不多?如果多了,即使很优美,也全删掉,因为要确保教师说话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确保学生有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其次,学生不回答问题,我们还要认真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改进吗?学生不回答,是不是我们自己问的太多了,学生感觉没意思了?还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没有挑战性和新鲜劲,学生无聊了?如果是这样,那每一堂课,我们至少要有一点点不同,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感受乐趣。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一定要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同桌学习的的活动,因为一堂课,我们知道,不可能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时候我们会照顾不爱发言的同学,我们会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但是总会有一部分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就需要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确保他们有一次机会,参与交流,能说给别人听。 三、尊重个性,学生说得精彩。课堂,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时不时会蹦起一朵小浪花,溅湿了你的衣裳。比如,总有一些学生会插嘴,或者接你的茬,扯扯别的东西,引得别的同学哈哈大笑,他自己还得意地不得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那原本很顺畅的课堂肯定就要改写一笔了。怎么办?直接叫他闭嘴还是怎么着?我们上届学生中有一个叶林轩常常叫我恨得牙痒痒,他怎么样呢?你不是在认认真真讲课,有时会补充一些资料吗?明明有时气氛很悲伤,结果他常常阴阳怪气地在下面嘀咕一声,给你插个科打个浑,好,学生就全乐了。那课肯定受影响了,当然,你要严厉禁止他说话,是一个办法,可这是最好的办法吗?其实,这些孩子就是课堂中的“鲇鱼”,能活跃气氛,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种鲇鱼。一直记得有一次,听陈才娣老师的课,陈老师讲明了立定跳远的基本要领后,学生进行了练习,陈老师巡视后让孩子集中在一起,大概是演示了错误的动作,问他们:这样能不能跳?学生都说不能,可是调皮的秦斌说能,大家都笑了。陈老师没有责怪,风趣地说,那秦斌你来试一试。他还真来试,结果当然不行。这一试,秦斌的捣蛋就不是捣蛋了,因为他和其他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基本要领又一次加深了印象。小小的插曲,就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那我们的课堂呢?尊重学生个性,发言就会更精彩。学《金子》一课,谈到彼得成功的原因,谈劲驰说有运气,“是运气吗?”我边说边请他坐下。可是他边坐还边说,是有运气的,因为他遇到了大雨。难道之前别人没有遇到大雨?书上说:就在彼得即将离去的那个晚上,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可能之前确实没有下过这样的大雨,那这份幸运为什么会落到彼得头上,而不是其他淘金者?我引导学生阅读前文,谈劲驰马上就懂了:“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后就扫兴离去,而彼得不甘心落空,买了一块地,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地。这说明机遇、运气总是留给勤劳的人的。”这样一体会,学生的感悟就更深刻了。 所以,当课堂遇到生成,我们不能急着说不,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兴许会因此遇到不同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