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有一段极其深刻而又颇为生动的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教案是什么?简单地说,教案是一种教学的方案,从教学程序来说,教案是备课时完成的。有些老师拘泥于传统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看成是计算机的输出规定程序,把上课当作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的过程,以为这样就能上出一节好课来,然而整个课堂却变得机械、沉闷、僵硬、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教学活动成了教师主导的独角戏,成了主要为了完成知识传授而全然不顾及学生情感态度、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独角戏。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却上出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恐怕我们不能不归因于“生成性”因素的使然。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生成性是对教学现实规律的概括。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以及节奏、语言、形象、机智、变通等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诚然,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而我们不否定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是“人-人”系统,因此它必定又是一个生成的过程。预设和生成矛盾的统一,揭示了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生态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教案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是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