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教学案例片段及评析
郑陆中心小学 施丽丽
新课改呼唤的“生态课堂”,其核心无非两个关键词:“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所谓“民主的生活方式”,实质是对课堂里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要求,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他们的心灵都是舒展的,他们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态势中,而非像传统课堂那样,教师讲,学生听,缺失了心灵的呵护、淡薄了人文的关怀、压抑了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对课堂生活失去热情和兴趣,变得麻木与冷淡,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思想方式”,实质是对师生活动的目的及意义提出了要求,在“生态课堂”中,师生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在哪儿?在训练思想方法,使师生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美国教育 家杜威 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思维。”所以,“生态课堂”应以收获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为旨归。而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记诵(其实是死记硬背)层面,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这两个关键词,“生态课堂”的构建便有三个条件:
其一,课堂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模拟,模拟生活,才能激活学生。课堂总是以问题探讨为核心的,而问题总要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去才有意义,因为教育即生活。
其二,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学养与课堂机智。课堂是流动的,但教师务必要有在流动中迅速调控相机引导的理性与技能。课堂是一条随时都有状况的河流,问题的探讨就是河流中的船,如何才能将船顺利地划到指定地点,并且让划船的每一个人增加科学有效的经验与智慧,这便需要掌舵者的指挥艺术与心智,而教师就是这个掌舵者。
其三,学生应该全心而舒心地参与。这是“生态课堂”最核心的地方,所有努力其实就是为了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参与是学生“生长”的前提,没有参与,便没有“生长”。没有“生长”,自然谈不上科学有效的思想训练。
笔者意欲呈现一则有关小学“词语教学”的课堂片段,以践行诠释“生态课堂”的内涵。
片段
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笋芽儿》第二自然段: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问题:如何理解“撒娇”?
教学第一步:先让学生撒娇地读“是谁在叫我呀?”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层面初步感知“撒娇”的意味。但是,人人都会撒娇地读,但要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说说“撒娇”这词的意思,就没人会说。由感知到认知。这是学生认识的瓶颈,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倘若只是翻开工具书记诵,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撒娇”的,于是,需要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去)
教学第二步:让学生来表演自己是怎样在爸爸或妈妈面前撒娇的。
(这一教学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也在激励学生去真正感知生活,为认知“撒娇”的意义做准备。课堂立刻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都愉快表演了撒娇,累积起了“撒娇”的感性体验)
教学第三步:引导孩子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飞跃。
下面是引导过程:
生:“老师,我会撒娇,但我说不出撒娇的含义。”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撒娇?”
生:“妈妈在商场不给我买玩具时。”
师:“你撒娇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生:“让妈妈给我买我要的玩具。”
师:“你是强行要,还是---”
另一个学生抢答到:“是温柔地向妈妈要。还非要不可。”
又一个孩子把手举得高高,倏地站起来说:“我知道!我知道!撒娇的意思就是那个---温柔地耍赖。”
我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理解的很准确,比词典里的解释还要好!”
我让孩子们齐读句子后,问到:“在这个句子里,笋芽儿是温柔的耍赖吗?”
“不是。”
“是怎样呢?”
“是故意的,假装着没听见春雨姑娘的呼唤。”
“笋芽儿为什么要故意假装呢?”
“他想多睡一会懒觉。”
“所以,笋芽儿他要-------”
“撒---娇”孩子齐声回答。
“撒娇在文中的意思是?”
“故意,假装的样子。”
“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用‘故意’或‘假装’这样的词语呢?”
“直接用,就看不出它‘故意’‘假装’的样子了。”
(理解词语最本质的方法就是还原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凭借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这一环节正是基于这点进行引导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地引导学生完成了由感知到认知的飞跃。)
教学第四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生长”。
“真好,也就是说‘撒娇’更能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它‘故意’‘假装’的样子。这对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呢?”
“要写出当时的样子,而不要简单地直接地说。”
“真是聪明的孩子, 那 老师给个句子,同学们能想出当时的样子么?”
出示句子:“夏天的豆荚 满了门框。”
生1:“夏天的豆荚长满了门框。”
生2:“夏天的豆荚挤满了门框。”
生3:“夏天的豆荚挂满了门框。”
生4:“夏天的豆荚塞满了门框。”
“哪位同学的好些呢?看哪个句子更能让我们想出当时的样子?”
“长满,想不出样子,不如其他几个好”
“塞满,是不是豆荚太多了啊”
……
(理解一个词,自然不该是教学科学有效思维训练,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再次体验已经感知到的认知方式,有了这样的延伸,科学的思想方法训练才有实效,当然,延伸要遵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能不考虑学生实际而盲目加深难度)
一次教学的成功是极其不易的,它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但只要执教者的教育信念是科学的,准备是充分的,思维是科学有效的,就会增大成功教学的可能性。教学不能尽善尽美,但执教者总要尽最大力量趋近尽善尽美,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如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的是精致的美玉,下刻刀时总要慎之又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