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再一次听了蒋军晶老师的《文成公主进藏》现场教学和群文讲座,他说到:只要有了群文的理念,语文处处皆群文。
蒋老师这节课大体分几个板块:
一、轻松谈话,这是一个民间故事。(通过让学生找作者,知道民间故事的作者是老百姓,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是我讲给你听,你讲给他听。是爷爷讲给爸爸听,爸爸讲给儿子听,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的知道这个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
二、这是一个藏族的民间故事。巧妙读准:藏、松赞干布的“干”,再把地名连起来就很容易的了解了故事的梗概。(这个故事讲的是文成公主经路纳,过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吐蕃,来到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同时点拨:这是一个“困难型”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就是讲主人公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
三、这是一个困难型的藏族民间故事。以这段(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为例,引导孩子讲故事。按照遇到了什么困难,小鸟怎么说,文成公主怎么做,解决困难后的结果这样的格式,抓住关键词:“小鸟说”、“只见她”、“从那以后”依次复述故事。然后师生共同复述故事,师复述其他三个情节,学生根据故事的“结构”复述自己喜欢的段落;四人小组把四个情节连起来串说故事;提供“日月山”创编故事。
四、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喜欢民间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综观蒋老师用群文的理念上的这次语文课,感受最深的就是:你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这节课,处处可以看出群文的痕迹。巧妙的把文章的四个故事情节作为群文的四篇选文,引导孩子学讲故事,把握民间故事的特点,继而根据“结构”练讲故事,然后创编故事。最后还把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进行比较。群文的“求同、比异、联结、整合”在这节课上都得到了体现。也体现了他提出的群文要“学表达、学策略、学思考”。
我明白了他在讲座中说到的:老师要把现在的课文教学想明白了,先想清楚课文怎样上好理解、创意、评价。老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思考方式。老师和孩子都要做好相关准备,才能进入群文阅读。也明白了他说的要做群文,先教好课文,那才能把课文和群文有效的融合。我更明白了他为何一直强调的做群文关键是理念,有了群文的理念,语文处处是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