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深入,我们在追寻“简单”的语文之道。笔者认为,语文课,我们应该做的是:1、关注学生的语言品质——朗读文字,咀嚼文字,运用文字;2、追求学生的思维品质——正确导向,提升深度;3、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简单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关注语言、关注心灵、根植于生活的扎实有效的过程。但简单不等于平庸,简单中可以透视智慧,展现活力。
关键词:语言品质 思维品质 自己 唯一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活力来自于实在而充满语文激情的课堂。让语文教学走向平实,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人文的关怀、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激扬生命的“原汁原味”的绿色教学。
语文教学追寻的“绿色”,抛弃浮华、繁杂、花哨,用朴实却灵活、细腻而真挚的教学展现语文课堂中的智慧与活力。我们有时候不需要纷繁复杂的多媒体,不需要模式化的简单热闹,只有简单的朗读和直达心智的对话。
语文课,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呢?
一、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语言品质
1、朗读,永远的主角
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上琅琅书声”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这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
然而,如何让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使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策略,是现阶段最值得研究的。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低年级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上,要肯花时间,并且坚持不懈地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激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喜欢读,读出内心的感觉,让读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通过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把发展学生“朗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又把“朗读”作为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材料的“手段”。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2、咀嚼,走到文字背后
语文,最终归结为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品质。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目的就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关注语言本身的物质存在。让学生亲近语言,感受语言的生命与活力,从字词句篇,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感受外在的运用、技巧、规律,咀嚼内在的深意,进入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
案例:《大江保卫战》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把这次大江保卫战称为什么?
生: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师:是谁和谁之间展开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决战?
生:是解放军官兵和洪水之间的大决战。
师:什么叫“决战”?
生:激烈的战斗。
生:是决定胜负的战斗。
生:有关生死存亡的战斗。
师:那么从“惊心动魄”和“大决战”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洪水一定非常可怕,一定很危险。
生:要战胜洪水,解放军官兵的任务很艰巨。
生:这场人与水的战斗,充满危险。要战胜洪水,人民子弟兵一定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师:如果洪水胜利了,结果会是什么?
生:洪水将摧毁房屋,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会很大……
师:那么艰巨的任务压在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身上,多少人的希望凝聚在他们的身上!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到底是如何与这场可怕的洪水作战的。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需要品味,才会感受到其中之美味。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语言,涵咏语言,感受语言背后的藏着的语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仍是我们教学的抓手,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舍此抓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运用,彰显语言品质的提高
我们不仅要牵引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还要带领他们不断运用语言,实实在在地提升语言能力,彰显语言品质。。
经常会说:一句话叫人笑,一句话叫人跳。同样的意思,从不同的学生口中说出,表达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那是因为每个人的语言品质不同。
在一堂作文课上,在做过一次传话游戏后,请一位学生讲讲当时的感受,一位参加游戏的学生言道:“是谁呀,这么白痴,将我传给他们的话全搞错了。”学生受到口语的影响,说出的话虽然表达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个性鲜明,但是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他的语言品质。于是我告诉他用另外一种委婉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你的意思,而不会伤害人心。于是在文中,他积极地做了改进,说出的话也易于让人接受了。
说话,谁都会,而我们,则是要让学生说得更好,说得更有条理,说得更有品味。这是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无声无息地影响、潜入的。
二、实实在在,追求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概念,我觉得可以包含以下几点: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我们的课堂需要思维火花的撞击,不需要模糊的、浅层次的肢解。每一次精彩的生成,每一次心灵的坦露,每一次智慧的凸显,都是思维品质的展现。
1、思维火花,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语文给了学生一座桥梁,站在语言的一边,照亮思想的彼岸。语文,永远是与人的思想、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审视自我。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同学们,我们的心是和小作者一样的,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呼吁——
(学生齐读)(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
生:我觉得战争也是可敬的!
师:(惊讶)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有了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武器的更新换代。
(立刻有学生附和: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战争是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但你想过吗?这些力量越来越大的武器给人类带来什么?
生:是更多的死亡,更多的杀戮……
师:科技本来应该造福人类,而战争推动的科技却有很大一部分在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战争。
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所想的,正是在表达自我,展示他思维的独立与深刻,但是他们又是还不能正确地审视自我,需要老师的手去指引一个方向,让他想得更深刻些,更有力些。这样才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智慧的引领。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则要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质疑、批判、独立,呈现出思维的深入,在这样真实的课堂上我们才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本的人文内涵,应该守住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唯有这样充满生成的课堂才能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2、层层递进,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是对存在的认知和反映,思维对某一特定对象反映的准确程度和深刻程度表明了一个人在该事物上的思维深度。假如只是认识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认识就没有思维深度。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对他的思考力水平具有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思维深度就没有思考的根基,思考力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思考力水平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思维深度,才能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但当思维深度与思维速度结合在一起,那么对于许多复杂现象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快速作出判断,并迅速形成清晰的思路。
案例:《给予是快乐的》
师:小男孩把什么给予了弟弟?
生:快乐,而且只要弟弟快乐了,他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生:承诺,他的承诺让弟弟看到了希望。
生:他把“双脚”给予了弟弟,“双脚”加上引号。
师:(惊喜)说说为什么?
生:小男孩以后会给弟弟买车,这车就可以当成弟弟的双脚,带他去各处。
生:我有补充,我想弟弟不能走路,小男孩总是背着他,小男孩的脚就是弟弟的脚。
生:这“双脚”就是男孩对弟弟无限的爱与关怀。
……
师:你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给予”吗?
生: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会给予他帮助。
生:我生病的时候,有妈妈的关心,还有老师和好朋友的关心,我很谢谢他们的“给予”。
……
文章不是无情物体,一词一句总关情,紧扣文本的阅读,不需要过多的琐碎环节,有的是学生亲历文本徜徉语言后自然生发的情感。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词语是其生命。一个“给予”折射出课文的真情真爱,教师通过追问,引领学生纵向深入,内心的情感荡起了涟漪。
语文,是平等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经验、共享智慧、情感;共享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寻。思维的深度,就在于从现象中找到本质,找到精髓,然后共享智慧、情感;共享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寻。这种探寻就在教师引领下,带着学生,一层一层走,走向本质,走向深刻。
三、找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语文课,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叩问自己的心灵,学会生活,学会有意义地生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寻找自己的正确的落脚点。个性决定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己,所以课堂上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那个唯一的自己。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是师、生与文本的相聚、交融、汇合,然后各自伸展。走近文本,大家看到的风景各有不同,走出文本,大家所得各有深浅。走进文本不等于拘泥于文本,走出来,会有不同的风景。文本就是一座山,当我们爬上山顶,眼前会有无限风光。语文课,我喜欢让学生听到自己独特的声音。
案例:《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学完课文,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碧草,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生:可能是作者最喜欢绿色。
生:绿色是环保的颜色。
生:我觉得,绿色是代表着生命的颜色,充满活力。
师:也许这些就是作者心中所想。那你呢,你心中有所想吗?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树儿的绿,花儿的红,云的白……大自然的色彩太多了。
生:我认为大自然也是白色的。冬天下雪,那就是一个白色的世界。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同一个大自然,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心中的自然。
这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学生自我开掘,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走进文本,与之平等对话,又施施然走出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寻找自己心中不同的声音,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唯一。
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攀上那座高山,用自己的眼光发现自己心中更高的山,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我们追寻简单的语文,不是对课文内容平庸的图解,而是点燃学生的情智,焕发语文的魅力,点燃课堂的活力。活力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处于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着语文,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各自不同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凸现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是一次回归,让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所得,学得灵活而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