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思(一)
——读《教有所思》
郑陆中心小学 柳静芬
暑期七月,我零零星星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读到最后两辑“说语论文”及“凝望窗外”,对李镇西的认识也就更加深了一步!
在《让语文课充满火力与灵气》一文里,我看到一个不迷信书本和传统模式的李镇西,他的话很有意思:“对于《回延安》这篇课文其实相当多的老师学生都是不喜欢的”,但因为他是教材啊,所以“许多教师还得装出很有感情的样子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的”,简而言之,正是这种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才造成我们的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
而在《公开课,请别再演戏了》一文中,我几乎是看到了另一位“清风明月”,为了达到预期的这个“完美”,我们在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同时”,也在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公开课,公开假,究其原因,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在一堂让“自己比较满意”的语文课上,李镇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他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哪怕并不合预定的教学程序,结果如何呢?——“整个教室里却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可是,李镇西接下来却说到:“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庆幸的是,最后他这样说:“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
我也不敢,与其是在为学生上课,倒不如说是在为听课的老师演课,但是看了他这篇文章,我也想这样试试看,哪怕课会上得很糟糕。
读罢语文教师李镇西,觉得他是一名爱看书、有思想、并且敢破敢立,却又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探索的语文教师。
接着,我离开了语文教师李镇西,走近了“社会观察员”李镇西。
在明代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李镇西身上我看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与关心!
我想,在他的词典里,课堂或许不仅在教室,人生社会皆是课堂,在社会这间大课堂里,我看到,他在仅有的“一次反腐败经历”中,受一位朋友之托,对一位大搞腐败的局长,向各级领导机关写了数封举报信,寄信过后的李镇西,心情是“神圣而亢奋”的——“看你腐败分子还能腐败几天!”可结果呢?半年过后,该局长在一次全局的大会上这样说到:“哼,现在有人居然想告倒我!痴心妄想!”
从此,李镇西再也没有写过一封举报信。
在一次讲学出差夜宿宾馆时,李镇西接到一个表示想提供按摩服务的电话,在拒绝过后,他很想知道这位小姐为什么会干这一行,于是,在这次特殊的电话采访里,我看见了一名小姐内心里的话“我也希望过有尊严的生活!”但为了还债及接济家庭,她眼下不得不这样做。
在采访最后,李镇西向这位小姐表示了祝福,希望她“能够早日离开这里,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同时,李镇西也由此发出了很深刻的感慨:“谁来关注社会的弱者?”“我们那么多书报”,“写明星的风流韵事,写许许多多的无聊与肉麻,写企业家的成功,写富人们的挥霍”,可是,谁来真正关注“我们的下岗工人?谁来写我们的农民兄弟?谁来写我们的打工仔打工妹?谁来写我们的蒙受屈辱的姐妹们?”一句话,“谁来关注我们这个社会最下层的劳苦大众!”
在他化名“金戈铁马”为电影《生死抉择》而写的影评里,我看到他通过诙谐、风趣的语言,就反腐倡廉表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慨!
在他“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时,我看到了他对于强权的血泪控诉和对真理对自由的呼唤、追求!
如果说,认识语文老师李镇西,让我感到是学术的朝气,那么认识社会观察员李镇西,则让我认识到:他不仅是一名老师,是一名社会人,更是一名热爱生活、不畏人言,追求真理的勇士!依稀间我突然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闻一多,想起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都应当不偏离自己的良心道德,诚为所悟!
读有所思(二)
——读《教有所思》
郑陆中心小学 柳静芬
今读《教有所思》首篇《愧对先生》,感触颇深。
李镇西在陶行知先生的墓前说:“愧对您啊,先生!您曾呼吁的给孩子们以‘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去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情真意切,既感受到因自己无力挽回现实教育的沧桑而心怀忏悔之情,又是对陶老先生教诲的再回顾,更是对如今教育现实的再提醒,真可谓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教育似乎失去了至真至纯的原汁原味,夹杂着的乃是呛人的铜臭气味,学生的学习夹杂着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老师的教学也同样是急功近利,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类知识,照抄已做多遍的习题,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要知道,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的思维无法激活,更无发散思维可言,还谈何解放学生的头脑呢?学生的头脑终究被教者禁锢在唯一不变的轨道上,又怎能去开拓创新呢?
有时,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就连简单户外活动、动手操作的事情也被无形解雇了,学生整天可做的就是双手捧书,目光呆滞的死记硬背着书本上的一切,其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调研竞赛中获得高分,得到领导的嘉奖和同事羡慕的目光,如此而已。素不知,一些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操作,更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应去理论联系实际的,而我们的老师却将这重要的环节无情砍去,让学生始终围绕着书本知识转圈,最终在现实面前只落得个手足无措,这就好像给了我们无辜的学生配上了一把无形的枷锁,使之动弹不得。
如今,我们的老师还以过去的教育方式去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谆谆教诲学生“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学生的两眼紧盯着书本,目不斜视。要知道,现实世界瞬息万变,如果长着的双眼只看书本而忽视了大千世界,忽视了这近乎狭小的地球村,忽视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请问所学知识又有何用?请给学生一双慧眼吧,教给他们看清纷这繁复杂世界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脱离书本的时候也同样能行走于人间大道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有些时候,我们的老师还会禁锢学生的嘴巴,课堂上不让学生说话,说心里话,说真情实感的话,说亲身感悟到的来自于生活的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参考书上没有那样说。这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惹的祸!我们理应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孩子们说他们的生活感悟,说他们的童言无忌,说他们的奇妙幻想,切不可无端剿灭。如今,我们的学生每天重复着的就是家——学校这两点一线之路,什么走上社会就是耽误学习时间,还有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等等。正因为如此的禁锢,让我们的学生整天蜷缩在狭小的校园内,低头看书本,抬头望蓝天的时间都太少。学生只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学着书本知识,争取着在考试中的绝好成绩。陶行知先生曾说:“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学会放松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真的有了大成就,学生才真的学到了真知,真的学到了真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
救救孩子,为他们打开心灵上的枷锁吧,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才能在广博的蓝天下展翅高飞,才能在未来世界里成为真正能干的有用之才!
那些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只顾分数,不顾学生,只顾管理,不顾人文的做法更是应该“禁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