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宜疏不宜堵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顾晓兰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多项活动。由于精心组织,小选手们获奖颇多。为他们出色的表现,我由衷高兴,可是,在开学之初,我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 事情是这样的,一年一次的春训开始了,为了筹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学校体育组的老师把责任下放到班级,让每个班级各推派六名运动员参加集训,由体育老师统一带队训练。参赛时,也是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样,每个班主任分到了一块“责任田”,让学生赛出水平、赛出风格,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件大事。 一天清晨,我走进教室,意外地发现班中的几个运动员没有参加训练。问起原因,有的说要打扫卫生,有的说说腿疼,还有的说来得晚了,怕挨体育老师的批评。我让他们赶紧参加训练,可是,他们挺不情愿地去了。我没多想,组织学生早读、值日…… 第二天,我刚进教室门,只见体育老师匆匆走进教室,看上去有点恼火。她直言不讳地说:“你们班运动尖子很少,早上训练的时候还不积极,昨天晚到今天,运动员都没来训练呢!快让他们去训练,我还得到其他班级请运动员呢!” 这时,我想起了从家中出发前接到的一个家长电话,他告诉我,她的女儿陆英今年不想参加跑步,因为怕影响成绩。我告诉他,陆英最大的特长就是短跑,她是班中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如果缺了她,班中的径赛成绩会大打折扣。再说,孩子成绩很好,真要是耽误什么的话,我一定会帮她补出来,请作为家长的他全力支持。陆英的爸爸只好不说什么,可以看出他还有点不情愿,不停地说是女儿的腿有点疼。 现在,陆英就坐在教室里,没有去集训,即便是体育老师有点光火,她好像早有准备般。我心里明白了,一定是她爸爸刚在家里给他打了保票,说会和班主任商量的。 看看黄月,她也安然坐在位置上,就连体育委员吴鹏也没参加集训。这些孩子怎么啦?今天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难不成昨天没有听清我的要求? 这时,我的一位同事(黄月的邻居),此时匆匆走进我们教室,向我请假,说黄月的奶奶让她捎信说孩子腿疼,不能参加训练了,要请假。 回想起近阶段家长们的电话,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求给孩子换座位;孩子稍稍感冒,家长动辄带孩子请假;孩子晚起床,个别家长就称孩子早晨肚子疼,要晚来学校半小时……偶尔一次,我尚能相信,但经常为之,我就觉得孩子的思想产生偏颇了。 看得出来,孩子们为了不参加集训,找了腿疼的理由,搬出家长这个救兵。家长不明就里,当然会迁就,就 和 老师商量。如果,老师同意让他们别参加集训,那是最好。如果,老师还是让他们参加,他们就会觉得此举不够通情达理。因为,孩子腿疼哦! 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理由。体育老师离开后,我和全班同学进行了思想沟通。 首先,我问:“作为一名运动员来说,什么是他们最快乐的事?” 一名学生答:“比赛中拿到好名次,获得奖状的时候!” 我又问:“什么样的运动员才能取得好名次呢?“ 学生说:“训练刻苦的运动员。” “是的,与其他活动相比,体育运动需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运动员付出的汗水也是最多的。每天精疲力竭还不算,有时还得把参加训练所落下来的文化课带回家完成。训练苦不苦?” “苦!”同学们齐声回答。 “这样的苦差事,我们不做也罢!”我故意愤愤不平地说,“流了那么多汗,每天腰酸腿疼的,有时还会耽误功课,落下的作业怎么补上?” “老师,我愿意帮他们!” “为什么?” “我觉得他们是我们教室里最吃苦耐劳的同学,他们为了我们班级在前方冲锋陷阵,为的是换回班集体的荣誉。所以,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事。”徐洋说。 “我也愿意帮助他们。要是老师讲的重要的知识他没听见,我一定重复给他们听。要是没人给他们默写,我会及时给他们默。” ………… “谢谢你们,你们都是我们班集体的好学生。你们是运动员强有力的后盾。下面,我想问问我们班的运动员对此有何想法?” 一直沉默不语的体育委员吴鹏率先表态,一定以身作则,每天及时参加集训,还要带领班中所有运动员积极投入。我还从他眼中看到了隐隐泪光。黄月和陆英也站起来,表示愿意全力以赴,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如果训练中发生肌肉反应,也会咬牙坚持。他们的表态鼓舞了其他几名运动员,他们纷纷表示愿为班级争光,赛出最好的成绩。 掌声响起,持久而热烈…… 反思:如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受到家长们的百般疼爱,万般呵护。他们性格娇气,意志薄弱,害怕吃苦,耐挫能力差。以这样的性格,很难为班集体作出贡献。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做好家校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发起集体荣誉感。如果一味批评,责怪强求,只会让学生表面屈从,内心不愿,产生敷衍情绪,很显然,这是消极的做法。 上述事例中,我发现运动员面对集训有点怕苦畏难,消极怠工,还搬出家长作为救兵,就用“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为运动员考虑,用我口说出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心头的顾虑,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出谋划策,怎样做好运动员的后盾。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真诚热心的表白,感动了运动员们的心,同时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感到,为集体付出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内心有了强烈的需要,行为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新课程提倡用同理心,蹲下来平视孩子,了解他们所想,关心他们所思。我想,班主任更应该做到这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