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两首
郑陆中心小学 承秀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美。
教学重点:
对比古诗的异同,引导学生探究。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0课《古诗两首》,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池上》《小儿垂钓》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把生字读准、诗句读通,再看看两首古诗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2、两首诗中有五个生字,谁来读一读?
这些字有些容易写错,有些难理解,挑一个和大家说说。
艇:比较轻便的小船 舟字旁 右边是朝廷的廷。
稚:组词、读词语 猜一猜“稚子”是什么意思?
两首诗中,儿童还有别的叫法?
萍:我们来看看古文字。(出示图片)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猜猜是什么意思?
“浮萍”见过吗?(出示图片)“浮萍”是在水面漂浮生长的水草。
撑: “撑”是提手旁加个掌,说明是用手掌握着竹竿。
小男孩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我们学学小男孩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3、完整地读好这两首诗。找找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地方。指名读。
4、找找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地方?
交流:
(板:写儿童……)
5、那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
(1)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2)做的事不同:《池上》小娃采白莲(板书:偷彩莲)
师相机介绍白莲:(出示莲蓬图片)
《小儿垂钓》稚子在学钓鱼
用诗中的词语,“钓鱼”就是——“垂钓”“垂纶”。(板书:学垂纶)“纶”,钓鱼用的丝线称为纶,垂纶,就是垂钓、钓鱼。
(3)诗人不同:(出示介绍)
三、走进古诗
这两个孩子做事分别是什么情景呢?
(一)、《池上》
1、先听老师读《池上》,边听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谁来说一说。
2、如果你是一个小娃,来到荷塘边,你会想到什么词语或诗句?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得格外娇艳……看,一个小男孩在——
3、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说说理由吗
品读:偷
(1) “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出示)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2)小娃正瞒着大人,悄悄地采着白莲呢!瞧——(引导学生看图,描述)
(3)指导朗读一二句。
(4)“偷”这个词语多么传神啊!你觉得这小娃会被发现吗?
理解“踪迹”
小娃知道踪迹暴露了吗?(不解)
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一起读三四句。
4、小结:这孩子真是——
让我们加上动作、表情好好读读这首诗。
(二)《小儿垂钓》
1、“偷”这个字很重要,就像诗的眼睛,刚才我们抓住了“偷”这个字,想象了画面,看见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 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细细品读《小儿垂钓》,让这幅画在脑海中活起来。
2、读懂诗意了吗?这首诗里,哪个词写得最传神?(学)谁来演一演学垂纶的蓬头稚子。
(1)你要怎么坐?这是“侧坐”。
他要坐在哪里?
经常钓鱼的学生,你会不会选择长满莓苔的地方钓鱼啊?
引读“侧坐莓苔草映身”。
(2)谁能说说这一幅画面?指名读一二句
(3)老师是“路人”,我要站哪里?为什么?
请问,你先遥摇手,后来又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4)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5)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什么画面?指名读三四句。
3、同学们,从表演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儿?
4、你们喜欢这个小儿吗?带着这份喜爱之情,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提炼中心。
1、在这两首诗后加一个什么标题?(童趣篇)
2、背诵古诗
3、这节课,我们采取 “对比异同”的方法研究了两首古诗。(画表格) 有兴趣的孩子课后也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五、写字
学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