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
经历了初备,研讨,再备,到课堂实践,《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我手中折腾了无数个来回,现在来反思,我想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应该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行走。
说简单,是因为相比于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比较简单的。说不简单,是因为要把简单的内容上好,让学生有所得,也挺难。
最初的导入是由歌曲、春天的话题导入,听了研讨时大家的意见,决定以人物导入。认识人物——冰心,简单了解她对孩子特有的爱,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再引入课题,说说课题的来源,顺势理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的导入用时8分钟,可能稍长了些。
初读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随即找出作者行踪,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学生在交流作者行踪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也不急,请其他同学补充,几个人的智慧合起来才会强大。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将“颐和园”作为作者的第一站,我只是稍加点拨:颐和园好大,知春亭在园里,玉澜堂在园里……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错误而将之修正。课堂是学生习得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灌输的。每一个发现的过程都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在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中,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
学习生字词与检查朗读的过程,我觉得是一个纠正、鼓励、赞美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个性展现的过程,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表达自己喜欢的理由,展现自己朗读的水平。
课堂的最后总是要回归整体,所以我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说说这个话题:冰心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逐步向课文深处行进,为第二课时的更深入铺垫。
似乎是简单的版块,但是每个版块的目标、知识的穿插、内容的安排等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处处预设,关注生成,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所以说,简单中,其实是不简单的。
聆听同行与领导的指点,感到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我们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