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后反思
郑陆中心小学 徐小琴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清晰的将文章分为三大块。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第二段(2—4自然段)分述了惟妙惟肖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的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读中品,品中学”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既了解、感知敦煌莫高窟这颗璀璨的明珠,更能从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习作的手法,提高合作自学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收获多多,以下是我本次教学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1、情境构建,引发学生积极性。
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敦煌,历史悠久却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如何设立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能否打响第一炮的关键。我以问题切入课文,“说道‘明珠’你能想到什么?猜猜‘莫高窟’名字的由来。”以莫高窟两日游为线索过渡,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2、“读中品,品中学”,通过方法的掌握,师生交流中自主学习。
本课结构明确,条理清晰。特别是二、三两自然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将品发展到学、仿、创新。我将第二自然段“彩塑”(领游)部分作为教授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1)总——分——总的结构。(2)习作手法:排比句,分写的部分详略得当。将第三自然段放手交给学生交流自学,当然放手不等于不管不问,教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通过自学前的三个指引性的问题(1.本段用怎样的结构介绍了莫高窟壁画的哪些特点?2.运用了哪些习作手法描写壁画的宏伟瑰丽?3.本段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辅助学生自学。学生的智慧是惊人的,短短的六七分钟热烈的组内交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令老师惊叹这一颗颗小太阳的能量!
3、让出舞台,放手想象,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莫高窟》一文讲述的是建在漫天黄沙的西北边疆的宏伟历史古迹,教室里真正去过那得人少之甚少,怎样将它的美,它的宏伟通过读、学完全体会出来呢?仅仅是文字、图片、视频我觉得还不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让学生达成共鸣就一定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课文中大量的排比句,详略得当的描写在孩子的心中已有了大致的框架,如果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脑海中的画面感会更立体更丰满。所以我将课文内容拓展,“你还能想到哪些彩塑形象呢?做做动作模仿一下。可能还有哪些飞天形象呢?”一个接一个精彩的想象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放入方法,丰富了课文内容,达到了教授者的预期目标。
学生的智慧是惊人的,学生的想象也是惊人的,只有充分利用课堂,你就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