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教师评课记录
执教者姓名 |
沈燕华 高小云 |
年 级 |
六(4)班 五(4)班 |
学 科 |
语文 |
执教内容 |
《石灰吟》、《七律 长征》 |
时 间 |
2012.3.23 | ||
评 课 | |||||
把握诗歌特征,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区教研室研究重点,这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把握文体特征,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专题研究。 两堂课有相同的地方,又各有千秋。相似在于: 一、 遵循模式,板块教学有传承。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 诗歌,一般都按照“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诗意、体会意 境”的结构组织教学。两堂课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使得 课堂就像线条明朗的画一样,简洁干净。 二、抓住诗眼,互文勾兑促理解。“清白”是《石灰吟》的全部意蕴所在,沈老师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于谦的经历、品质和志向,由此感悟,“清白”这简简单单两个字里包含的是诗人人生的表白和写照;“只等闲”是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毫不畏惧的铿锵品质和乐观精神,高老师紧扣关键词,同样通过互文勾兑,引导学生充分体验。 三、情感渲染,反复诵读悟意境。沈老师通过感人的解说,配上音乐,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着读着,学生对诗、对诗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国、光明磊落的于谦就那样,凝重而长久地伫立在了心中;高老师截取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同样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战士坚定的眼神,中弹后久久攥住铁索不肯松开的手,那喷涌而出愤怒的枪火,仿佛都让我们回到了历史的那一刻,在这个基础上的朗读,感受自然就不同一般。 结合我们研究的专题来看,学生在这两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阅读诗歌类文体是很有帮助的。 听课之后,钱校长一起参与了我们的研讨,惊叹于他对《七律 长征》中“寒”字的精确解读,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我自叹不如。结合着大家交流的意见,结合之前我上课时凸显的不足,我想也许两位老师的一些设计可以这样调整一下:沈老师把补充的资料下发给学生,然后启迪思考:于谦和石灰有哪些相似之处?通过悟读、交流,学生就会发现,石灰历尽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留下清白,这不是于谦最好的写照吗?因为他尽管遭受磨难,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他一生清正廉洁、浩气长存。高老师可以抓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问:你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气概?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然后让学生自由悟读,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 这样调整,也许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符合生态课堂的理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