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晓亚老师执教《詹天佑》有感
认真聆听吴晓亚老师执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学生一起走进课堂,重新认识詹天佑这位民族的脊梁、爱国的典范,收获的又岂止是两节课呢?就让我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听课收获吧!
一、条理清晰思路明。纵观这两节课,教者的思路非常明确。从本单元同类课文认识的人物开讲,充分体现了单元备课的特点,也使学生对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学生预习所得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卡,这个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环节可谓是顺风顺水一气呵成呀!在初读感知的环节中,教者也是安排得有条不紊: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出示生字词读准并理解,围绕问题找出中心句、突破中心指导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分自然段练读课文相机正音写字。一切皆入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啊!
二、随时点拨方法灵。说到这一点,还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呀!你看——在学生交流通过预习对詹天佑的认识后,教师出示了一段资料,通常情况下这已经达到了目的,但吴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来看看老师提供的资料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詹天佑的,从而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资料卡,可真是有心又有效呀!再看——在初读感知后学生用小标题说出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随后吴老师就让学生自己把小标题写上黑板。嘿,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创举,在板书时有孩子不会写“勘”字了,吴老师就顺势进行生字教学,这种不露痕迹的点拨还真是受人欢迎哪!
三、尊重学生读悟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吴老师开课伊始就说要“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中感悟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和爱国的情怀”,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还真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自由默读第2——6自然段,圈圈画画让自己心有所感的词语或句子,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当然,吴老师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适时加以点拨,加以补充,加以小结板书,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流畅。在理解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个环节中,吴老师能在示意图辨析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画出简易开凿图,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
四、适时拓展求共赢。纵观吴老师执教的两课时内容,教师所提供的拓展知识还是很及时有效的。比如说,开课伊始的詹天佑资料卡的出示,弥补了学生介绍的缺陷,还起到了指导制作资料卡的作用。再比如,学习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要精密的那段话时,吴老师提供的那个例子更是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还有,在谈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吴老师又提供了一些资料,为学生畅谈感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而教学结束时教师提供的那段题为《1905 2012》的诗歌,更是让本课教学得到了升华。
放下手中的听课笔记,又一次回味着美妙的课堂,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但觉得有一些地方如果再加以改进的话,或许会更好。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第一,在学生谈到詹天佑身先士卒,不管条件怎样恶劣都坚持工作的场景时,吴老师引领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一个怎样的镜头。这个设计无疑是好的,但课堂效果并不是很好,最重要的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我建议老师直接设计几个场景,然后让学生想象练说,效果可能会更好。第二,当学生上黑板画出八达岭的开凿线路时,吴老师能关注到学生在示意图中能从山谷凹处开始中部开凿,随后就提问为什么不从山峰凸起处开凿,使大家更清楚地明白这样做的好处,这非常好。但遗憾的是,在这同时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示意图上左右开凿的线路并不是对得很标准,没能及时指出。其实,这正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因为这正与前面讲到的“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要精密”吻合呀!第三,总结课文时老师所提供的那段题为《1905 2012》的诗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题目呢?建议老师能给予必要的指点。
呵呵,说了一大段闲话,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