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沈小云 老师《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鲁洁 教授说过:“道德产生于生活……内在于生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这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儿童生活、紧紧围绕儿童生活来展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实现工具性回归。
这节课的一开始便直奔生活,回归生活。课前,老师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课上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的片断,用具体、鲜活、生动的事例说说自己的父母一天都做了什么,这样说起来言之有物,亲切可信。每当一位学生说完,教师就接着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这时学生情感的表白是由衷而发,是他的切身体验,因而也说得情深意切,没有一丝的空话、大话、套话。学生对父母一天工作的回忆更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关键,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基础。
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缘于此,笔者以为,品德学科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生活理念,在教学中,应经常精心筛选一些真实具体、有针对性的生活事例、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情景化。而这样的事例和问题来自生活,因此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促使儿童走进了自己真实的生活。
到这里,我们的教学只是实现了 鲁洁 教授所说的工具意义上的回归。
(二)课堂教学要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品德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通过教学不能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有所帮助,很难说这种教学是成功的。在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不会做的怎么办呢?你准备向谁学呢?你有什么好经验、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呢?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学生常会遇到的。把它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就是为了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现教、现学,虽然学生不一定能掌握,但学生至少找到了学习这项技能的途径。看到别的同学会做了,他们自己也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下一次,我也能在大家面前露一手。这种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时比直接教育更有效果。
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有限的,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充裕的,我们的教学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生活,甚至改变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