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姓名 |
戴建荣 |
班 级 |
五 |
学 科 |
语文 |
执教内容 |
《送元二使安西》 |
时 间 |
2013.5.31 | ||
评 课 | |||||
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学中,戴老师引着孩子们——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古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吟,半读半唱,读唱结合,充分表达古诗特有的音韵美;舞,借鉴手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感情。整堂课一咏三叹,且歌且舞,诗意盎然,师生间情意融融,共同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样一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近两堂课的时间,孩子们始终没有丝毫疲惫厌倦,反而愈发沉浸其间,兴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戴老师在范读《送元二使安西》时,让学生闭眼想象,听前引导:苏轼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看你们能否透过文字看到那美丽如诗的画面?闭眼倾听,边听边想象。听完后有的说:“我看到了王维与元二在敬酒告别。”师:“那么你听到他们说了些什么吗?”教师这样及时充满想象的引导,无疑是为学生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看到了渭城刚下过雨,柳树很绿。”有的说:“我还看到了一家旅舍,元二在与王维告别,当时刚下过雨,空气新鲜,柳树翠绿。”师:“你看到的最多,你的想象真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完后,戴老师不是用“读得好!”三个字来简单地评价,而是声情并茂地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都感受到了渭城早晨雨后的空气是多么清新呀!(还故意作了一个深呼吸)我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渭城那里的柳树真绿呀!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来评价。在老师这样的具体引导、形象想象的评价下,学生们都感受越深了,读好它,就容易了。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教师惟有随时准备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这些神奇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课堂教学才会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评课人:沈玉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