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教师评课记录
执教者姓名 |
陆晓芳 |
年 级 |
三 |
学 科 |
语文 |
执教内容 |
槐乡五月 |
时 间 |
3月29日 | ||
评 课 | |||||
陆晓芳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一课的精彩教学,那自然的过渡,精妙的导语,朗朗的读书声,至今还在耳旁回荡。整堂课陆老师用她的才情、智慧和激情,演绎了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课堂,可谓书声朗朗而又情意绵绵,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感受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感受了槐乡孩子的热情。 1、思路清晰,设计巧妙,过渡自然。整堂课陆老师紧紧抓住“美”展开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巧妙,表现为: (1)谈话导入,引出美。一开课,陆老师以“课文哪一句话对你们的感受作了概括?”这一问题直奔课文中心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细细品读,体验美。挖掘出文本的中心之后,陆老师围绕中心展开教学,以读解文,以情促读,引导学生找一找作者在槐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披文析词,让学生领悟到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之后,又巧妙地设计了“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槐乡孩子,你会怎样招待来听课的老师们呢?”这一问题,组织交流,真正地体会到了“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一主旨思想。“花美人更美”这一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3)巧妙过渡,深化美。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学习的过程中,陆老师精心设计的精美的过渡语,使生硬呆板的铅字,变得鲜活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如:陆老师引导感悟“‘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同样句式的当场写话。再如:感悟了“飘”字之后,陆老师又引导把自己当成槐乡孩子,用第一人称读课文中写槐乡孩子的句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一席席饱含深情的导语激起了学生读的愿望,学的激情。整堂课的教学层次清楚,思路明析,循序渐进。各环节的过渡巧妙,自然流畅和谐,深化了美。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纵观整堂课,在陆老师富有激情的引导下,书声朗朗,充满了活力。为了激发学生读出槐花的美、香,以及槐乡孩子的快乐、热情,陆老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品析,体会,注重感情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如:“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鼻、香海”,找出了这些重点词语之后再让学生读句子。陆老师并以充分激情的话语指导读:“谁能读得更香一些?让我们好像都闻到那股香味儿。”“对,这三个香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大家一起来读读看。”层层递进,让学生读出了香,读出了趣,读出了情。使学生在充分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感受语言的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素养。语言所负载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学生接受文化,进行情感陶冶,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感悟“花香”和“童乐”这两部分内容时,陆老师引导理解“浸”和“飘”这两个词,虽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却在适当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了其含义,其内在的情,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敲、感悟、内化语言实践过程。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将原来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整堂课陆老师巧妙地将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读、说与感悟文本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4、板书简洁,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本节课中教师板书与教学同步,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步步深入而逐步完成的,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总之,本堂课陆老师抓住关键词句品读、领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灵活运用教材,巧妙设计,让学生以及我们感受到了槐乡的花美人更美,得到了美的享受。
评课人:王燕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