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丹顶鹤》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写了丹顶鹤的外形之美,姿态之美,流露出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本篇课文的教学,沈老师上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直观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课伊始,屏幕展现一幅洁白无瑕、悠闲自在的丹顶鹤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学生一个个走近了丹顶鹤,全神贯注地欣赏起来。“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丹顶鹤呢?“美丽的、漂亮的、可爱的”,就从学生嘴里很自然的说出。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一下子感受到丹顶鹤的美丽。
尤其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沈老师收集了许多不同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引吭高歌的、展翅飞翔的、翩翩起舞的、扑扑拍翅的、寻找食物的”。 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丹顶鹤图片不停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感官,一个个富有诗意的画名吸引着学生闪亮的眼睛,带给孩子美的视觉享受。使学生在后面用“有的……有的……”的说话训练就有感而发,课文的语言在此时得到深刻内化。
二、感悟词语讲求方法。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这节课上,沈老师就处理得很巧妙。如对“高雅”一次的理解,结合看图,了解了丹顶鹤各种姿态,有引吭高歌的,有展翅飞翔的,有翩翩起舞的等等,在这基础上,老师顺势送了“高雅”这一个词。再如“三五成群”“无忧无虑”的理解,结合看图,了解他们的生活,再来理解词语,水到渠成。
下面就我本人针对这节课提点小小的建议:
1、一些问题的设计需降低难度。
2、引领学生读悟结合。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丹顶鹤的颜色美。丹顶鹤身上的颜色有白有黑,黑白分明,这是一种和谐之美。更美的是它头上的那一点红,为了突出这个“红”的特点,文本中一连用了 “红宝石”、“鲜红鲜红”。在这段的教学,沈老师要做到让学生朗读品味,但感觉学生的朗读得不到位。我认为可以分解,也就是在理解词语,读好词语的基础再让学生读完整的句子。“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如“洁白”要让学生明白是指特别白,再叫学生起来读这个词。“鲜红鲜红”这是“abab”式的,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类似的词,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鲜红鲜红”说明红的浓艳,再来读好这个词。这样就降低难度,在读整个句子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