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结构模式和技术细节的实践研究》子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小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基础性、拓展性、发展性学习能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常常被看作是一只空的容器,等待着教师对他的输入,等待着慢慢地被掺满,具体表现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等局限于知识范围的简单的灌输与交互作用。这样,学生总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反复咀嚼过的、变得没滋没味的嗟来之食,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长期的被动接受,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极大的依附性,进而使学生丧失自身应有的活力与创造能力。因此,传统的课堂必须实现改观,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急需点燃的火把,课堂要旨在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在广泛吸收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自我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校数学组承担的区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程度高、关联性大的概念,目前在教学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我们数学组选择该课题,用发展的眼光来进一步研究课堂,探究数学生态课堂不同课型的结构模式,优化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技术细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实现生命价值的摇篮。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结构模式:在生态课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基于生态课堂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技术细节: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各要素、各环节的组织、设计、指导的技术策略。如教学环节(导语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过渡的衔接、课堂小结、板书的设计等),教学机智(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及时评价点拨、课堂的管理调节、面对生成的智慧处理等),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整合现代教育媒体等)。
(二)理论假设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学环节之间具有“整体关联性”,各教育生态因子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课堂教学中主体因子的正向变化有利于教学环节和过程的优化,反之,课堂教学中主体因子的逆向变化促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研究打造生态课堂的技术细节之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这种探索与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中不同课型的基本结构模式,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2.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些课堂教学中技术细节的基本处理策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行为,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智慧。
3. 通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建构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模式。
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2.研究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技术策略。
研究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过渡的衔接、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的及时调控、练习的组织、课堂总结等技术细节,通过采取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如何改进各教学环节,实现高效教学。
3.研究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匹配的预习等课前学习活动、作业练习等课后学习活动以及相关社会实践等课外学习活动。
中高年级,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新知的预习,并加强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课后设计带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研究数学生态课堂的评价策略,改进课堂教学。
注重课堂观察评价,逐步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评价机制,探究评价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实施多元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收集材料,学习和研究生态课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3.行动研究: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展开研究,将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逐步积累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料,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案例研究: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内在规律或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加强剖析、反思、总结。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健全课题研究组织;
2.围绕课题利用多种渠道收集素材,组织理论学习。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6月)
1.针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剖析目前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和行为;
2.围绕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改革创新;
3.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整、完善方案和策略。
(四)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整理、分析、研究实验资料,收集论文;
2.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组织:
组长:张惠芬、周刚、黄丽英
成员:沈林武、陆建英、陈刚、沈晓峰、陆晓艳、羌春霞、羌小霞、须敏霞、牟晨娣、王贤、范建忠。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