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1.组织学习《课堂生态论》,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养,分析目前课堂中存在的不生态或不够生态的现象。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生态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积累课例,关注教学细节,归纳数学生态课堂新授课的结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组织学习《课堂生态论》,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养,分析目前课堂中存在的不生态或不够生态的现象。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生态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积累课例,关注教学细节,归纳数学生态课堂新授课的结构模式。
三、具体研究工作
1.按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各成员学习《课堂生态论》等理论书刊和相关文章,并分别由黄丽英副组长和须敏霞老师等分篇章钻研《课堂生态论》,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开展研讨活动。每位教师每月自行阅读,并摘录重要的观点和语句,每月撰写学习心得,发布至课题网站,交流共享。
2.设计了问卷调查,组织三、四、五年级的2班进行《学生调查问卷》的前测,尽可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目前对数学学习的心理、课堂上的表现、课堂学习以及平时的作业情况等,其中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各类课堂、课前及课后的表现,并且进行了统计整理和分析,完成了调查报告,以利于更好地开展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本学期组织开展了一些研究课和实验课:
其中,王贤老师参加片级青年教师数学公开教学评比,执教的二数《三位数的连加》获得一等奖。
每次研究课后,全体听课教师集中研讨,先由执教者说课和反思回顾,然后观摩老师纷纷发表见解,进行课堂评议交流,肯定课堂教学中生态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提出值得商榷的有待改进之处。
4.各成员在每次外出参加片级、区级及以上的活动,都认真撰写“外出学习反馈”,向大家汇报参加活动过程,记录精彩的点滴和重要感悟,分享学习成果。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积极反思,每月撰写案例式教学思考或教学叙事,总结得失,提升理念,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教师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如下:
陆晓艳撰写的《在数学练习中深化思维生命力》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011.10)、《在数学活动课中彰显思维活力》获省“蓝天杯”三等奖(2011.10)、《让数与形有机结合》发表《常州教师教育》(2011.10);牟晨娣撰写的《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发表《常州教师教育》(2011.9)、《试论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发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羌小霞撰写的《立足数学课堂提升思维能力》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2011.9)、《运用网络进行数学教育的感与思》江苏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011.10)、《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获省“蓝天杯”二等奖(2011.10)、《快乐耕犁:对本真课堂居所的探寻》获省“师陶杯”三等奖(2011.11);周刚撰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获武进区一等奖(2011.12);沈林武撰写的《课堂理答智慧交接站》获常州市二等奖(2011.12);范建忠撰写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获武进区一等奖(2011.12)。
5.指导学生撰写“科普数学小论文”获佳绩
组织一至六年级学生参加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组织的2012年度优秀科普小论文评比中,有芮可心等34位学生的作品获奖了,张惠芬等7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的作品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论文指导奖,在此热烈祝贺。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