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2.探索新形势下的集体备课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追求自然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课堂灵动而智慧。
3.积累和开发课例,关注教学细节,归纳数学生态课堂练习课的结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建构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模式
研究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充分感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均有所涉及。尤其关注新授课和练习课。
2.研究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技术策略
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都需要讲究严密,课堂教学的组织,面对生成的及时调控,巩固和深化练习的开展,课堂总结等技术细节,都需要通过个人反思,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三、具体研究工作
1.按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各成员学习“生态课堂”理论书刊和相关文章。
2.开展一次集体备课的展示活动。五年级组的课题组成员
3.本学期组织开展了一些研究课和实验课:
4.各成员在每次外出参加片级、区级及以上的活动,都认真撰写“外出学习反馈”,向大家汇报参加活动过程,记录精彩的点滴和重要感悟,分享学习成果。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积极反思,每月撰写案例式教学思考或教学叙事,总结得失,提升理念,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如下:
陆晓艳撰写的《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提高》发表《小学数学参考》(2012.8);羌小霞撰写的《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数学》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2.9);羌春霞撰写的《生态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发表《小学教学参考》(2012.11);周刚撰写的《巧设认知冲突 促进主动建构——数学“生态课堂”技术细节的实践策略》获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2.12),沈林武撰写的《赋予数学资源二次自然生长的力量》获区论文评比一等奖(2012.12);沈林武撰写的《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2012.10)。
5. 开展第二届“数学文化节”活动
活动主题: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受益终身。活动口号:亲亲数学 秀秀本领活动安排:口算能力大比拼(二至六年级),“数学小论文评比”(一至六年级),“小小数学家”评比(三至六年级),24点pk赛(三、四年级),数学小报大PK(五、六年级)。
其中,组织学生参加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科普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共收到数学小论文156篇,经过评委老师的认真评选,评选出一等奖24篇,二等奖31篇,三等奖43篇,一、二等奖的推荐上报至江苏省教育报刊社参赛。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