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构建结构模式,优化技术细节,追求教学的和谐、智慧、高效,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研究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
2.探索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追求智慧而灵动的课堂,注重教学评价。
3.关注教学细节,归纳数学生态课堂复习课的结构模式。
三、研究内容
1.探究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确立教师是“平等中首席”的地位,以练习课、复习课为主要课型,研究生态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开展实验课的教学研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空,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生态体验场。
2.研究课前学习、课后学习以及相关社会实践等课外学习活动。
低年级,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逻辑起点,让导入谈话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新知的预习,提出预习要求,设置明确的预习题或相应的调查研究,并加强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课后可设计带有层次性和探究性的作业,设计个性化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练习,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科学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学会搜集、筛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拓宽知识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研究数学生态课堂的评价策略,改进课堂教学。
注重课堂观察评价,逐步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评价机制,探究评价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采用即时的、多元的、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知识量、思维性、参与度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实施多元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需要追求高参与、高认知、高情意的数学课堂。
四、具体措施:
1.子课题组期初制定研究计划,年度末进行研究小结。
2.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组织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学习心得。
3.每月组织两次研究课,在实践中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其他成员进行评议。
4.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研究目标和内容积极反思,每月撰写一篇案例式教学思考,总结得失,提升理念。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