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摘 要】: 数学生态课堂具有交往互动与生命体验两个主要特性。它一方面将数学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考察,把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看作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因子,另一方面把“生态”作为一种理想境界来追求,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各方面和各环节得以真正焕发。数学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所区别,在教学内容上,从封闭到开放;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到主动;在师生关系上,从对立到平等合作。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主要有: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化;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多元的评价新体系。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态课堂 构建
一、数学“生态课堂”概念的提出
“生”是指活着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态”是指形状、状态、样子。在这种意义上“生态”可以理解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状态。“生态课堂”是指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旨在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数学生态课堂一方面将数学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考察,把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看作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因子,另一方面把“生态”作为一种理想境界来追求,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各方面和各环节得以真正焕发。数学生态课堂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生命体验性。数学知识不仅是抽象的数字符号,它还有着美的旋律,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数学生态课堂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认知,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二是交往互动性。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交互学习数学的课堂,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结合且皆有话语权的生命对话过程,是三者共同交流、碰撞、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也说:“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洁的空气中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地成长。”[1]生态课堂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即让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
二、数学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数学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内容上,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课堂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就是书本上的基础文化知识,甚至是应试的知识,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生态课堂的知识观是开放的,强调教育中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必须注重社会知识、生活知识,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到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文本甚至是环境等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同创、探究获取,强调学生作为主体能主动学习,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中自主形成素质。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授—受”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与此相对,生态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在师生关系上,从对立到平等合作。
以往课堂的主体实际上是教师,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没有得到尊重。整节课由教师“操纵包办”,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预定的圈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的是控制作用,学生只是对教师的服从。教师在课堂上讲所谓的权威答案,学生只有接受的份,长此以往,这就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而生态课堂则不然,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三、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化。
1.内容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2]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础。我们要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标准》指出:应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3]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把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真正进入学生视界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广泛地参与探究。例如:教学《认识小数》时,教师出示课件:这是肯德基的优惠卷,想要吗?首先要读出优惠卷的价格,再说说表示几元几角,说对了就拿礼物好吗?在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中,学习小数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感到亲切有趣,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是生活的需要,也就激发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2.内容开放化。《标准》强调: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要让学生用辨证的思想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因此,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要选用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例如: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食堂、大门等分别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你好朋友家在你家的什么方向?等等。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是学生所熟悉的,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选择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可见,教学环境在推进新课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环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关注学生,努力实现教学氛围的和谐。
1.创设现实、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数学生态课堂的环境犹如一道自然亮丽的风景线,数学生态课堂的诗意就是让学生每时每刻都体验着环境的和谐、享受着人与人的关爱,自由地放飞思想。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自由、诗意,这不仅是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更是我们的永恒追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3]是《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表演、过关斩将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也是学生所欢迎的,通过它们可以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实践告诉我们: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3]。因此,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用爱与尊重照亮学生的心灵。数学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充分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要有爱心,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要以爱护、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根据成绩的优劣喜优厌差,而造成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应以严格、耐心的态度要求学生,真正做到爱生如子,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的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更是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如果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就会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就会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以赏识和鼓励点燃学生的热情。数学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赏识学生。教师要多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鼓励、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教学活动才能充满激情、涌动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师生是课堂教学的实体,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真正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内心需要,总是从学生身边鲜活的生命空间、沸腾的社会现实、怡人的自然景象出发,深刻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理解、原谅学生的失误,精心打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才能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体验与探索的过程。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新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则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
1.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多带一份情感,懂得如何发现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并用欣赏天才一样的目光去欣赏我们身边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就会使学生多一份希望,让每个学生在生命的旅途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评价尺度多元化表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标准不同——学有专长的要表达准确,学习中等的要学会表达,比较吃力的应初步理解。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数学生态课堂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处于绝对权威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教师决定。但由于师生交往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全方位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成为评价的主体,那就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评价由此也会更真实、有效。(1)师评生是激发学生乐学的动力。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内驱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面向学生个体,应该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做到委婉,不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2)生评师是增强学生自信的保证。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地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教学,体现平等、民主、自由、融洽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3)生评生是学生互学的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们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委婉地指出不足。在课堂上多用一些“你认为这位同学回答的怎么样?”“你同意他对你的评价吗?”之类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又易于在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让被评价者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的结果,从而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能在这种互动的评价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4)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体现。认知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生态课堂中应重视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构成部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4]数学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学环境的生态化、教学因素生命态、教学过程互动型。数学生态课堂要在和谐、开放、润物无声的生态化环境中,激活以数字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点燃学生这团“待燃的火”,使其绽放生命的光彩,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2]陶行知.名人名言.http://{域名已经过期}/cha/mingyan/mingren. php?q=陶行知.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