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剥夺孩子“话语权”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先举手后发言”,老师讲课是不随便插话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不能问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如果有学生插嘴,老师就会“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于是,很多学生就成了“小哑巴”,上课规规矩矩坐在那里,老师问就回答,老师不问就不出声,有的孩子就真的一节课一句话都没说。剥夺孩子的“话语权”极不利于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
用嘴巴说话、表达想法,是人内在的需要。孩子上课插嘴说话是
由于他有自己的想法想表达,他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比较好的,如果老师简单粗暴,居高临下,拒绝孩子说出想法,他的独特想法就被老师的封口无情的扼杀了,于是他的自尊心会大受打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关键在于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失败的感受。有许多心理学家还认为影响儿童自尊心是需要他人的支持,而老师就是一个重要角色。
二、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差这种现象。见了客人、老师、
亲戚不知道打招呼;有事情要说但是表达不清楚;上课回答问题心里会但是说不出来;写作文话语不通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在课堂上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学习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更是重要,其中就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如果不让孩子说,他们就不敢说,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得不到锻炼反而会退化,从而成为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
三、
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张扬个性的
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小学生个性品质形成
很大程度要依赖教师的教育培养。学生
四、
传统的教师观念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学生上课随意发言就是对
自己的不尊重,上课教师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从这一刻起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形中就被自己玷污了,这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学生也不会把老师当成朋友和知己,有心里话也不会和老师说,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会把老师当成“敌人”,看见这个老师就讨厌,也不愿意上这个老师的课,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而且“不许”是带有训斥味道的字眼,不知会引起多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本质上看,“不许”就是无视学生的人权,漠视学生的需要。学生连说话的自由也被剥夺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学生最想展露能力的需要也被抹杀了,他能与老师和谐相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