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愉悦”的“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授课时的眼神要亲切,态度应热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要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教学节奏要快慢得当。要注意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从学童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才能构建和谐、愉悦的生态课堂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很长时间,老师也接受了很多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实际上传统的分数还是很重要,一些竞赛需要参加排名次,师道尊严等教学观念与行为仍占有很大的市场。课堂上,教师们往往还是不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不管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按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全然不顾。事实上,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的一种共同探讨活动,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如果教师营造了快乐的情绪气氛,师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学、好学,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增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权利”等新理念,努力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能够主动、乐观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价值观等素质协调和谐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业才精,德行才成。
其次,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课堂感受,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人格尊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教给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生态化课堂的又一个重要的目标。如根据课题质疑探究时,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
我们还应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去获取知识。我们要从“学情”出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暴露真问题,让老师发现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运用真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人积极起来,紧张起来,高效起来。
我们深深地体会,你讲得口感舌燥,学生浑浑噩噩,效果不好,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越少。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安排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应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独立读书、思考、讨论、练习。
总之,生态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其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交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