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而有度
——数学生态课堂理论学习有感
今天学习了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詹明道的《我对数学生态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我对其中所说的数学生态课堂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比较感兴趣。它讲到:数学教育必须遵循生命、人性的自然,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要做到:“引”而有序,“导”而有度,“悟”而有助。他认为,儿童个体在互动中的体验感悟有时是零星的、发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适时、适度。“导”得过早,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导”得过迟,会因最佳时间的丧失,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导”得过多,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进入替蝶破茧的误区;“导”得过少,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数学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能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精心点拨。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也尽量做到导而有度。例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生活实际中的资源进行引导,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从教室里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出发,找一找班里某个学生的位置,然后呈现一幅教室里座位的图画,让学生说说画面里的王超逸坐在哪里。他们凭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在交流中出现了不同的表述,如王超逸坐在第4组第3个、王超逸坐在第3排第4个、王超逸坐在第3列第4个、王超逸坐在第4列第3行……由此自然而然引出“列”和“行”的知识。尤其在讲述列的规定时,特意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述,应根据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从图中可以让学生直接以观察者的角度来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接着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场景找到第一列第一行,再一列一列、一行一行地站起,使他们能明确自己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是第几列第几行。如此几个反复后,不管是图画中,还是教室里,学生都能很快确定某个人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
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多维互动,情智共生意味着教与学的统一,师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感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学生而言,预示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萌发,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教师而言,互动赋予其工作新的乐趣、新的价值、新的成就,生命获得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