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成”环境,构建生态课堂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状态是生态课堂环境综合开放成效的体现。充分的空间,充分的时间是学生生成的土壤,也是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一般有三种生成可能:1、由质疑生成;2、由错误生成;3、由意外生成。作为数学教师,生态课堂的构建者之一,就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精心策划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动态生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总设计师”。
1、营造平等、轻松的心理环境。
“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教师始终抱着欣赏和信任的态度,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学习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同时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给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感受,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
2、打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情境,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创设成功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吸引人、感动人、激励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空间。
3、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从量化评价转向质定评价;评价的视角从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的生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因时制宜地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重视过程的,因过程而生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激励学生参与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唤醒学生创新的灵动和生成的灵感,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从而在师、生、物、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使师生能够共同收获快乐、共同体验和谐、共同得到发展。
以上,是我在学习有关“生态课堂”教育理念中,“生成”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也尝试着以此解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遇到的苦思不解的问题。也许换一个视点去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