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就应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还是老子说得好“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句话:“道法自然”!本文拟依据新课程理念,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就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作初步的探讨。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有效数学教学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新课程强调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转变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看,要尊敬教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正确指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等。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4、丰富数学课程内容。
丰富数学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课程内容时要遵循最适度法则,教师提供的课程内容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个性教育的殿堂。只有让教学像呼吸一样自然,才能实现师生的同步健康发展,课堂也才能成为师生彼此沟通、相互交往的生活场所;合作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和谐发展、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