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提问
前几天,听了蔡红主任关于“生态课堂”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蔡主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又用一个个案例指出了现在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要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知识探索的空间;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学生探索的知识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索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意义,也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若探索的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索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信心。如在教“圆周率”,教师如果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索空间,显然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出其中的奥秘,自然十分高兴。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主动,而且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教师要让学生会提出学会提出问题,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在问题的最初阶段提出问题:“拿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纸,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行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最后在评价解决办法时应提出:“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准则是什么?”既理清推导思路,巩固公式,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