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一位教师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在判断任何的三条边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了课件:下面每组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组依次是6厘米、7厘米、10厘米;6厘米、3厘米、10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14厘米、8厘米、3厘米。学生初次判断后,对于第三组有了争执,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小棒操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的意见还是不太一致,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了3厘米、7厘米、10厘米一组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终于信服了。而最后一组,学生一下子判断出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么,“如果最长的一条边可以变化,怎样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教师不断追问着。说着,教师出示了三根小棒的实物,拿起了剪刀,开始剪,学生睁大了眼睛。教师趁机指名一生上台来操作,当14厘米依次减少到13厘米、12厘米、11厘米、10厘米、9厘米、8厘米……,其余学生似乎有了新的发现,他们的发现不是可以围成三角形,还是不可以围成三角形?他们在思考,此题中,当两条边8厘米、3厘米固定后,还有一条边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从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到载体介入的适时、适度和实效性。由于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经验,已经获得了给予任何三条边,并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的初步印象。但是,怎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的概念并不清晰。于是,在判断时,教师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凭借给予的数字来直接判断。而最后一个习题中,给出的是14厘米、8厘米、3厘米,在出示实物可以改动最长边的情况下,教师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进而真正把握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短关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媒体的适当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而师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却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在生生和师生间进行了互动交流,既验证了课本的结论,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见,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载体的介入是适度的,它是有效研究的参照系。
总之,生态课堂的形成就像是链,链是一个个环做成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长。
让我们一起营造生态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