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构建生态的课堂环境,需要做到: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传统的观念往往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和解惑”。 受此观念影响,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按自己的认知水平牵扯着学生鼻子走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网络、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做一条流动的河,是与学生一样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
首先,教师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做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教师还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民主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让课堂上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约束,要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教师要善于通过通过利用学生的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通过师生互动,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导之以情,让学生肯学;激之以趣,让学生爱学;晓之以理,让学生主动学;授之以法,让学生乐学。整个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愿望的激发,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
面对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快乐中脑思、口说、手动,主动地学习,愉快地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充分、全面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培养和提高自己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3)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读本。传统的教材观唯教材教参是从,师生都是教材教参的“奴隶”,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既要坚持和利用教材,同时又要保留审视和批判的眼光。而不能把教材、教参当成僵死的教条,要敢于质疑,灵活处理,而不能被它束缚手脚。
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必须“精选”教学素材,使数学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
(4)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有一种成功的欲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发展。学生会按照期待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反过来又会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对教学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表扬与激励,可以使课堂顺利进展,学生学知识、提高能力。
2.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物质空间(校舍、教室、教学设备等)。“软环境”即精神环境(也称“心理环境”),它们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环境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生态。而教师是精神环境中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一种影响学生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控主导作用。从生态论角度来讲,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学习的特殊的环境因素。
曾经对我班46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况的调查统计表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觉得紧张、担心说错话,有的学生在答错问题后感到很难为情,或很害怕。这一结果用生态学理论来解释,实际上就是反映了课堂教学心理生态系统的失衡。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优化的课堂“硬环境”,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影响,进而有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意味的,能使之自然而然参与活动的理想空间,让学生的参与“心境”得到优化。
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从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希望上课的老师的服装美观、整洁、面带微笑;有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能快乐、幽默些;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时的手势能帮助他们理解老师的话;有的学生提出要以讨论方式或与老师互换角色,充当小老师的方式来学习;还有的学生喜欢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因为这样的课更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