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堂生成,促进自主发展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信息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学生灵感的萌发,稍不留意就会消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曾在复习课上做过这样一道题,当时学生刚学完百分数应用题:书店运来一种儿童故事书,第一天卖了30%,第二天卖的相当于第一天的120%,比第一天多卖30本。书店运来这种故事书一共多少本?(只列式,不计算)
生1:30÷(30%×120%-30%)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教师一时也比较茫然,顺便问了一句。)
(沉默,可能忽然感觉单位“1”有问题,无法解释。)
(教师结合题目信息,再仔细想了想。)
生2:他单位“1”找错了,我们把第一天卖出的书看作单位“1”,先求第一天卖了多少本?算式是30÷(120%-1)=150(本),再把故事书的总数看作单位“1”,求出总数:150÷30%=500(本)。师:同意生2说法的请举手。全班举手。师:生1的解答到底对不对呢?你能结合单位“1”帮他解释一下吗?学生思考。生3:这种方法也是对的。它直接求出了故事书的总数。他把故事书的总数看作单位“1”,30%×120%表示“第二天卖出故事书的本数”,30%×120%-3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分率。教师进行鼓励:“这种方法看来也不错啊!生1灵感重现,也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
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学生就失去了一次自主发展的机会。其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时难免会考虑不周,但是当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方法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仔细思考,或许是学生灵感一现,一定要抓住这种“昙花一现”的闪光点,这样在课堂中长期坚持着,定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