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自从成了一个数学教师,我就希望自己的课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于是就开始了理想数学课堂的追求。
一开始我总以为,中规中矩,不出纰漏,事事完美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于是,我看特级教师们录制的优秀录像课,刻意模仿他们的神态、语言等等,希望自己的课都是目标明确,教学严谨,语言规范,板书精美,甚至对过渡语言的周密设计,时间控制的恰到好处沾沾自喜,我总觉得这样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课堂应该就是无可挑剔的理想课堂。
经过十几年的课堂历练,我开始认真反思,我一向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作风奉为真理,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小步子“乒乓式”的问答,看上去教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质特征。这也使得我修改了自己心目中理想数学课堂的标准,我开始有意在我的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生动活泼,多方交流成了我理想数学课堂追求的关键词。
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常常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想来,小组活动时,组内的大多数孩子可能只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这种只是外在形式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我感觉到仅仅调动积极性并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现在的我明白理想的课堂就是在教育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我开始追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真实高效、动态生成的课堂。
1、真实,杜绝作假。坦然面对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从容应对课堂出现的一个个意外,展现孩子最原始的思维过程。
2、高效,追求简单。在去繁就简的同时,却保留了事物本身最经典的部分——数学教学中应该贯彻落实的新课程理念,数学学习中应该扎实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以及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发展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学科本质。
3、互动,讲求活力。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就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和共享。例如在教有关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故事。大钟爸爸有三个孩子,老大时针矮且胖,老二分针身材中等,老三不好好吃饭,高且苗条。三个兄弟都是淘气鬼,成天跑个不停,大家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之后,一定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回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掌握了有关时针、分针与秒针的知识。这种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生成,需要智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把眼光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怀、鼓励、赏识学生,允许他们按他们的需要学,用他们的方式成功,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最好的支持,拥有自由发展的人文空间。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学完后,有这样一道图文题,图上画的是一个商店的货架,货架上放着商品。商品上的标价分别是:饼干4元,方便面2元,水果糖5元,巧克力6元,礼品盒20元。问题是:小红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预设:(将18元都用完;18元用了以后有剩余的;买一件商品;买几件商品;买一个种类的几个商品;买几个不同种类的商品……)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生1(小声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8元可以买礼品盒。
生(激动的摇着手):不行,不行,钱不够。礼品盒20元,小红只有18元啊,怎么买?
生1(怯生生地):是可以的啊,虽然小红只有18元,但他是可以让阿姨便宜一点给他。我经常和妈妈去买东西,商店的阿姨都有优惠的。
师生:(愣住了……)
生1:如果这个阿姨不优惠,小红可以去别的商店的。
(师表扬这位学生)
然后对这位学生说:这位小朋友很有生活经验,但这道题目的意思是在没有优惠的情况下,可以怎么买,所以我们不考虑优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在寻找答案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义务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同时,教师应用赞赏的目光及言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让他们懂得数学知识原来与生活这么接近,从而感觉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理想的追求永无止境,愿我们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