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生态课堂案例评析
执教者 |
吴建成 |
年 级 |
三年级 |
学 科 |
数学 | |
执教内容 |
《平均数》 |
时 间 |
| |||
评课主题:课堂生态性的体现 |
评课人 |
黄丽英 | ||||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一、有效情境的创设是生态课堂的自然表现。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吴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踢毽活动,从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的踢毽情况入手,是第一组赢还是第二组赢,学生通过从“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比平均数”、“比总数”,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思想方法的培养是生态课堂的灵动体现。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移多补少”的思想运用也是比较多的。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吴老师在教学中能通过直面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并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吴建成老师的课堂,是平等、自由、创造、真实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用各自独特的思维和精神表现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