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设计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王 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表达,知道“多一些”反过来也可以用“少一些”来转换。
3.通过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具体含义,能够用这些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歌曲《小星星》引入,活跃课堂气氛
2.呈现问题情境
天上的星星很美,小动物们做的星星也很漂亮。
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小动物,并说说分别做了多少个。
3.比较,初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启发: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小猫比小狗做的多,都是多,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观察图片)交流想法。
归纳:小猫比小猴做的多了一点点儿,小猫比小狗做的多了很多。我们可以说“小猫比小猴做的多一些”,“小猫比小狗做的多得多”。
板书:多一些 多得多
师: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一些)。那这句话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生:小猴比小猫做得(少一些)。
那小猫比小狗做得(多得多)。这句话反过来又应该怎么说?
生:小狗比小猫做得(少很多)。
少很多,我们可以说成(少得多)。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小狗比小猫做得(少得多)。
板书:少一些 少得多
师:其实今天咱们就是来学习“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这些词,不但可以形象地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而且还可以描述两个数量相差的程度。
二、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1题。
看图比一比,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指导他们把话说清楚。
2.想想做做第2题.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学生在书上选择后,指名说一说理由。
3. 想想做做第3题
请小朋友们根据图上信息,学生在书上写好答案后,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
4.想想做做第4题
小朋友们,学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会儿,我们来听首《郊游歌》。
瞧,老师和小朋友坐车准备去春游,这里有3辆车,请小朋友们帮他们选一选,坐哪辆车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手中一本数学书的高度是这么高。如果是20本是多高呢?我们来看看,旁边还有一摞书,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估一估,右边的书大约有多少本?
三、回归生活,综合运用。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词同样不仅可以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描述两个数量相差的程度。
1.时间的长短。播放一首曲子用了1分钟,我们上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40 分钟)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将这两个时间比一比?
2.物品的单价贵与便宜。
3.人的身高比较。
四、游戏激趣,感受策略。
1.想想做做第6题
准备一些卡片,指名先和45比一比,说一说。再同桌相互比一比,说一说。
2.猜数游戏
让学生根据教师相关提示,来猜数。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这节数学课学得快乐吗?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