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郑陆中心小学 陈 刚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恐龙园游玩,可是他遇到了难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恐龙园有两条路,他走哪一条近一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小结:看来运用转化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激活经验,体会转化。
1、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例1: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反馈想法: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指边说?为什么刚才看不出来,而现在一下子看出来了?图形在变化过程中,面积变了吗?
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小结:通过切割、平移和旋转,我们可以把两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板书:复杂——简单)
三、回顾举例,丰富“转化”,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作用:化陌生为熟悉
1、回顾:其实,转化策略并不是今天才学,我们以前学习面积或者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运用了转化策略。请大家好好回忆,我们在哪些图形的学习中运用了转化策略?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反馈交流,课件演示。
可能有:
生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生3: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生4: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也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求体积。
生5: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又把圆锥转化成圆柱来求体积。
……
结合学生交流,师生回顾,教师板书: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圆→圆锥→圆柱体→长方体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回顾,你觉得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转化策略?
3、再次感受转化策略的作用。
在刚才应用转化策略推导出这些公式时,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转化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而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板书:未知——已知)
在数学中,转化真的是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
四、运用转化,领悟思想
1、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到图前进行说明。特别是第3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方法一:割补平移;方法二:算阴影部分想空白部分
2、练习十四第3题。
3、其实在我们汉字中也蕴藏着不少数学的奥秘。比较“凹”和“凸”两个字的周长。
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想一想: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过转化的策略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整理回顾,然后师生互动交流。(举例说明:如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等等。)
试一试:计算1/2+1/4+1/3+1/16。
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你会算吗?怎样算?(先通分)(可以化小数求和)
师:通分就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是数的转化。如果这样一直加下去,一直加到1/1024,你还愿意先通分再计算吗?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师:如果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或许会有别的发现。
(逐步出示图形,把大正方形看作单位1)观察图与算式,你有新的想法吗?(1-1/16)
因为用1减去空白部分就是涂色部分,所以算式的和可以转化为1-1/16。即1/2+1/4+1/8+1/16=1-1/16。
这里没有直接计算这几个加数的和,而是从空白部分入手,把加法算式转化成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延伸:再加上1/32、1/64,学生直接说结果。如果一直这样加下去,一直加到1/1024?
师:本来算加法,比较繁;转化后,算减法,比较简单。所有的分数加法都能这样转化吗?这些加数有什么特征?
小结: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维,化抽象为具体。(板书:抽象→具体)
看来,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转化的策略,不仅能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还能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板书:复杂——简单)这时,画幅图换个角度往往能帮助我们顺利实现转化。
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4、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从正面解决很麻烦,但如果转化成从反面思考的问题,或者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5、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由“淘汰”进行思考)
(1)什么叫单场淘汰制?(点击: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
(2)你说得是题目上的注解。单场淘汰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画图来看看。(电脑演示)
(3)解释: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这就叫单场淘汰制,同学们明白了吗?
(4)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对不对呢?我们看看图来验证一下,从图上看,要比赛几场啊?(15场)能不能从淘汰的角度来想想呢?比赛到最后只剩1支冠军队。
(5)从淘汰这个角度去思考,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呢?如果一共有n支球队呢?
(6)小结:有的同学从正面来思考,从图上数一数、加一加,解决了“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有的同学从淘汰的角度,反面来思考,淘汰了多少支球队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6、小明想测量一只瓶子的容积,身边没有其他工具,但他发现瓶身上有一些刻度。他灵机一动,往瓶子里装入一些水,用一个绝妙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化难为易的吗?
思考交流。多媒体演示。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数学家曾经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转化的策略正在数学等各个领域展现它的价值和魅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能自觉运用转化这一策略,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文化渗透(曹冲称象、爱迪生巧测灯泡容积的故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 → 规则
复杂 → 简单
陌生 → 熟悉
抽象 → 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