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姓名 |
羌小霞 |
班 级 |
二(4) |
学 科 |
数学 |
执教内容 |
认识角 |
时 间 |
2012.5.9 | ||
评 课 | |||||
以前听过几节《认识角》的公开课,对该教学内容比较熟悉,羌老师以她清新自然、简洁凝练的教学风格,执教了这节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 1.依托教材,适度创造。 尽管是一节老课,但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给它赋予了新意。课始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图示,选用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引入,出示红领巾、数学书、折扇,并试着让学生指指角。做角时,教师给每个四人小组提供毛线、吸管、小棒、白纸,引导学生合作做出不同的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展示不同材料制作的角。课堂总结后,课件呈现一系列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欣赏感叹角的价值和美。最后出示“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引发学生深度探究。 2.语言清新,循循善诱。 羌老师的语言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化。比如,课始:“三个好朋友来陪我们上课了,你们认识他们吗?”“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就成了数学上的角。”“眼睛看仔细了,角会变魔术。”“角的两边向鸟的翅膀一样,我们叫它张开。”无论是课前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适合学生的认知状态,听来特别亲切,各环节的过渡语也非常贴切自然。教学中提问语言清晰、简洁,对于学生的回答,善于引导启发,对于精彩的回答,不忘号召击掌鼓励。在学生不能专注听课时,教师及时提醒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整节课处于和谐的氛围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中,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从“初步感知角——(认、找、画等)做角——比较角的大小”几大块,羌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能做到环环相扣,教学层次清晰。突出了角的特征、比较方法等重点和难点。利用折扇找角,加强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读读、说说,加强记忆角的特征。用活动角去比较黑板上两个角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方法,有效突破“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等难点。 评课者:周 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