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姓名 |
沈林武 |
班 级 |
五(2) |
学 科 |
数学 |
执教内容 |
复式统计表 |
时 间 |
2012.12.12 | ||
评 课 | |||||
听了两堂《复式统计表》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这是在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的复式统计图的教学奠定了必须的知识基础。两节课有共同之处:1、让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2、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统计表。3、让学生学会从统计的角度看待生活。具体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先出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然后提出一简单的问题: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提出“四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就需要计算了,那么如何才能够一眼看出来呢?这时,学生自主产生对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因此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首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直接由书中四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的统计表,让学生思考就是这样合并吗?那么该如何完善这张统计表?学生一眼可以看出有四栏是重复的,可以去掉三行性别那一栏,并且为了看出是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将四个“人数”分别改成四个小组的名称。然后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能够一眼看出总人数了?不能,因为有了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完善表格,于是出示总计栏。由于这一栏是新学知识,因此三个格子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表示什么,同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加以手势表示,横栏、竖栏,用手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统计表应该是横栏与纵栏相结合地去看,同时带领学生认识统计表中的其它一些相应的格子表示的含义。由于填写表格时学生最容易遗忘的就是写日期,因此老师让学生在填完表格后,提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学生回答:还要写上日期。这样学生在拿到这样的统计表的时候,先写好日期,然后再独立填写。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学生都能很快填出来,再让学生汇报是如何填写这些数据的,男生总计数、女生总计数都要求学生说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对于总计数,设置一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认识到总计数既可以根据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计数相加得到,也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得到。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学生经历了复式统计表的设计和填写之后,接下来是对这张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先以“你能看出四个小组中哪个组男生最多吗”这一问引出,要求说说答案及是如何看出来的,接着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内说说从统计表里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如果学生无法说出看出总计数,则提问“现在从这张统计表里是否能够很快地看出四个组的总人数”,让学生从心里面有个感知,这张统计表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最后引导学生与刚才单式统计表比较,发现复式统计表在统计多个项目时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的优势。 总之,两堂课都能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学习新知,学生学得轻松,效果也较好。 评课者:张惠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