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稿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张惠芬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基础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范建忠老师的一节课是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减负增效”专项课题《构建以“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课,他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学习。
一、生活引入,感受圆的魅力。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欣赏圆形物体,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欣赏图形开始,让学生感受的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这样设计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探究,掌握圆的特征。
第一层:学习画圆,让学生动手操作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画圆,同时思考: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然后从四个不同的情境中创造出一个圆:(1)教师甩动系绳的小球,在空中形成圆;(2)在操场上画圆(多媒体演示);(3)学生用圆规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4)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引导学生围绕这四种画圆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提炼出画圆的方法。在学生自己画圆时,提问:有没有遇到困难?圆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圆并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在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两级交流”,准确地找到上面四种情境中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应用,彰显圆的文化。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周髀算经》中的圆出于方、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最后,用毕达哥拉斯的一句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丽的”来结束全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整堂课,体现了《构建以“两级交流”为特征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思想和教学模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