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 |
吴建成 |
年 级 |
三年级 |
学 科 |
数 | |
执教内容 |
平均数 |
时 间 |
6.5 | |||
评课主题:课堂生态性的体现 |
评课人 |
陈刚 | ||||
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在这堂课中就很好的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 理解平均数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吴 老师在今天的课上非常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抓住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讨论交流,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时,又会给学生学习平均数带来负干扰,因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并不一样。课上, 吴 老师演示那条代表平均数的红线,追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踢毽32个,正是此意: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对平均数32,你是怎样理解的?”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 (2)通过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比较观察后,体验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某种特殊情况。如,课上身高120厘米以下儿童免费乘车的问题,奥运会埃蒙斯射击的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与平均数的问题,在生活问题中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课过程中,当 吴 老师出示那几组数求平均数时,如果在原来的一组数中,增加一个数,或减少一个数,或改变一个数,让学生再去算平均数,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变,这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级教学中位数,众数时我们就会知道,正是因为平均数的敏感,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把中位数、众数作为平均数的补充,都作为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当然,平均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统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