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 |
吴建成 |
年 级 |
三 |
学 科 |
数学 | |
执教内容 |
平均数 |
时 间 |
2013.6.5 | |||
评课主题:课堂生态性的体现 |
评课人 |
周 刚 | ||||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基本知识点,吴老师创设了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在动态开放中饶有兴趣地探究“平均数”,其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大胆交流,比较感悟方法。 吴老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分钟踢毽导入,出示两组(6人、5人)学生的踢毽个数,以“哪组学生的踢毽水平高”,引发学生思考。在幽默风趣的表情和语气中,学生思维活跃,大胆交流,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思考,教师不紧不慢地或复述,或点拨,或追问,帮助归纳出“比最大数”、“比最小数”、“比大多数”、“比总数”和“比平均数”等多种方法。这是我见过的学生想法最多且愿意表达的“平均数”的课堂,真是尊重学生,充分给予机会,同时也展示了课堂的真实性和资源的丰富性。然后组织学生一个个辨析比较,感悟不同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看最大数、大多数和总数都不合适,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平均数才是合理的,在思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充分展开对话,探究具体策略。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体验进入同一个课堂。对于“平均数”,有的学生一无所知,有的略知一二,有的心里有数但难以表达,有的能比较清晰地表述,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由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纷呈。如“有的多有的少,多的补给少的就得到平均数”,“匀一匀”,“平均分,分得大小一样”。教师随即抓住“多的补给少的”出示条形图,并用课件动态演示,引导感悟“移多补少”这平均数的本质。当学生计算出平均数后,老师故弄玄虚:“第三组同学真厉害,每人都踢了32个。”这比“这32个是第三组同学每人踢的吗”这样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答出“本来不是32个,而是其他数”,“是补来补去形成的”,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并非小组中学生踢毽的实际数,而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数据,且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连线生活资源,拓宽学生思路。 在认识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教师以“如果选一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你选哪一组?”再度引发学生思考,不仅看这三组,还有第二、四、六组的个人成绩没有出示呢,暗示学生思考问题要注意全面性。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围绕“每组学生踢毽个数”来分析,强化认知。之后连线生活,以条形图出示“淡水资源——各国淡水总量、各国人均淡水量”,引导认识平均数的在该话题中的实际价值。以“儿童免票从 吴老师预设的充分,幽默风趣、机智灵活和大气沉着的课堂教学艺术感染了我,数学课的生态型,原来可以这样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