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生态课堂案例评析
执教者 |
强震球 |
年 级 |
四年级 |
学 科 |
数 | |
执教内容 |
角的度量 |
时 间 |
6.11 | |||
评课主题:课堂生态性的体现 |
评课人 |
陈刚 | ||||
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的保证,是生态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听了 强震球 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觉得这节课之所以高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有两点做得非常好。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合适的知识生长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 强 老师用比较角的大小来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量角方法,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量角工具的有效途径。用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时的注意点“点重合,边重合”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的雏形,激活它有利于后续学习。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皮亚杰也指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出有关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创设一定的情景,凸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共鸣,给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和操作的机会,才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其心智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强 老师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先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再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和要点,因此,学生通过独立量角和小组交流,很容易得出量角的方法和要领。量角的准确率也相当高。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