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姓名 |
陈刚 |
班 级 |
六(1) |
学 科 |
数学 |
执教内容 |
体积和容积 |
时 间 |
2013.9.23 | ||
评 课 | |||||
《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所以本节课陈刚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先行组织者”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流畅、朴实。 简洁:1、教师语言简洁,如“体积”和“容积”的引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展示了陈刚老师干练的教学风格。2、材料的选用简洁,各施其责,凸现数学本质。由于简洁就体现了高效。 流畅:材料之间思维严谨,逻辑性强,层层递进,又展现了数学独特的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整个学习过程显得很流畅。 朴实:陈刚老师上的是一堂真实的朴实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不是走过场,操作性强。 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三个亮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积,区分容积与体积,陈老师创设了环环相扣且生活味较浓的例子,体现数学就在我们中间,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认识,体验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并不能由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本课中陈老师以多样化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数学抽象、推理的过程,如实验、情境、自学、质疑解答,分析推导等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主动经历从操作——感知——表象——概念——应用。这个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从而由“学会”达到“会学”、“乐学”。 3.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有预设的课堂才是负责任的课堂,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当陈老师呈现问题“杯子的容积大还是体积大”时,学生回答“杯子的容积大”。如果这时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就不能认识到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因而,这更需要我们有充分的预设与适时的引导。这就要求身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专业素养,以应对课堂中的生成因素,以宽广平和的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动态的生成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 评课者:张惠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