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姓名 |
范建忠 |
班 级 |
六(3) |
学 科 |
数学 |
执教内容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
时 间 |
2013.9.25 | ||
评 课 | |||||
听范老师的数学课,总会被严谨的思路所吸引,被精美的课件所吸引,其中的奥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新颖独特 尽管范老师谦虚地说是基本复制吴冬冬的课,但移植也不是那么简单,至少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必然加入自己的思维,融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特色。第一环节从切土豆开始,老师利用实物投影示范,切出平面、棱、顶点,切出长方体。从而让立体图形的认识借助平面图形的面、线和点来认识。之后出示立体图,让学生闭眼想一想:“只需要保留几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顺利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随后的练习更加新颖:看长方体立体图,说一说各面与下面哪个面一样,并且课件动态上移吻合;接着让长方体变一变,先变成有两个正方体面的长方体,观察、认识其特征,再变成正方体,引导认识特征。最后的联想性趣味习题特有意思:如长宽高分别是 2.教法学法注重引导 导入新课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手边的长方体,指一指、数一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初步感知各部分名称和相关数量。接着采用四人小组合作,选择性地利用一些小棒拼搭长方体,发现棱和面的特征,说成“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等,引导学生细致而严谨地表述,并概括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观察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到几个面,分别是什么样的?从三个面、九条棱到找出隐藏的面和棱,再到逐渐擦去一条棱、两条棱……只剩几条棱就可以想象出它的样子,自然贴切,揭示长宽高也就顺理成章。当然,如果能让学生“猜一猜这三条棱哪个是长宽高”就更有意思了,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强辨析和理解,三者的名称完全因为放置方式的不同而改变。随后正方体的认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体的特征去自主发现,省时高效。并关注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认识两者的从属关系。 3.教学细节体现智慧 范老师没有像吴老师那样让学生两人一组地切土豆,而是采用示范,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学生都是第一次切,也未必能按老师的要求切出长方体,尽管多了实践性的操作,但也许难以把控课堂。认识长方体时,让学生到讲桌前示范数面、和棱,尤其关注不同的数法,引导如何巧妙而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如果这里能再放开一些,让学生数给同桌看一看,找找“对应”就更好了,学生会在合作中加深数法的理解。小组合作拼搭长方体框架,尽管提供了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但大部分组都拼搭成两个正方形面的长方体(因为容易拼),如果在不同组设置不同的小棒就更全面了。在活动单上追加一个问题:“观察面的大小和棱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就能让探究更有针对性了。找长方体中的各个面和最后的拓展性练习,充满趣味饱含智慧。如果将长方体的初步感知和发现特征各细节设计再分明些就更棒了。 这样的数学课让学生专注有成效,也让听课老师欣赏有收获,是一堂非常优秀的生态课。 评课者:周 刚 |